陈方涛
摘要:坚守中华文化,发展中国式现代文艺就是要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代表着时代的精神风貌,通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认识现代文艺的重要意蕴,不仅具有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具有深厚文化软实力的文化强国功能,并且在展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神之源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艺发展道路;文化自信;价值意蕴
一、“以文弘业,培根铸魂”的历史意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而文艺则是一个时代的前进号角。新时代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方位,发展中国式现代文艺并不是将文艺作品进行简单地堆叠,而是通过把握历史进程、时代脉搏和民族复兴的主题,达到以文弘业、培根铸魂的价值引领。
(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充满文化自信,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行稳致远。在西方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二元对立”仍是常见的主题,在这种叙事机理下,善与恶、理性与感性等要素皆处于对立的状态,很难呈现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理想局面。虽然,这种叙事机制似乎让剧情内容更方便观众理解,但是,由非黑即白的叙事模式衍生的文艺作品在内容方面过于空洞。而近几年国产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吸引观众的绝对主力,是由于开始回归电影作为文化工业生产的原始属性和本性,并以标准化、市场化和娱乐化的基本原则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对于文化的审美需要。文艺工作者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发展道路,以本土文化来探索工业和艺术之间的和谐共振关系,才能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二)文化是时代的前行号角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的时代性不仅指文艺作品的内容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包括创作主体、文艺思潮、艺术形式、审美风尚都是特定时代文化选择的产物。”文艺时代性中的一切内在要素,都与特定时代语境中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密切相连,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作为时代前进方向的文艺,代表着一个时代中特定社会语境下的整体风貌,而这种风貌是时代前行的号角。如今发展中国式现代文艺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方向,今后我国文艺创作应该讲好中国故事,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中国良好风貌,从而在抵御某些西方不良价值观侵袭的同时,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艺发展之路。
二、“以文培元,守正创新”的哲学意蕴
文艺作为多种民族文化、宗教、历史、政治立场的载体,其所蕴含的哲学意蕴并非是纯粹生理性、自然性的客观表达,而是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式现代文艺以传统文化构建了现代文艺新道路,其内核则是通过“师古不泥古”的艺术规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创新性发展。
(一)传统是现代的路径依赖
传统与现代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是现代的路径依赖,对于现代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塑造了现代的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传统文化也是人民自我身份认同、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命脉的一个重要渠道。即便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现代科技与数字媒体技术催生了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世界观与价值观等认知模式的变化。但在这种变化中,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仍然延续着,不仅仅是从历史和文化上进行传承,也是从道德和精神上进行延续,优秀的现当代文艺作品便是这种传统与现代存在的有机结合与高度概括。
(二)创新是当代社会的引擎与推动力
创新是将现代社会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第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这些创新不仅带来了新的产品和服务,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第二,创新需要多元化的参与和支持。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责任,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参与。只有通过多元化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创新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第三,创新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创新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让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以文立心,天下为公”的审美意蕴
中国式现代文艺的审美意蕴是对时代精神的创新性把握。优秀的文艺作品以历史性的美学表达呈现当代创新性的传承与延续,在现代化新道路中以深厚的历史积淀作为锚点,将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和复兴史浓缩成跌宕而又辉煌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这既是对过去时代的见证,又是对新时代前进方向的光明昭示。
(一)文化多元融合的审美追求
中国式现代文艺的审美意蕴体现了文化多元融合的精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追求。在文艺作品中,不同文化元素相互渗透、相互碰撞,创造出了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审美景观。这种文化多元融合的审美意蕴,既体现了时代的包容与开放,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二)止于至善是精神的理想境界
止于至善体现了对为善的追求,善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道德基础,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价值满足,从本质而言,是实现主体必然性的一种境界。从文艺方面来看,其具有几个特性,一是表达的抽象性,不是以具体的操作规范和行为作为要求,而是在文艺作品中反映出基本的价值追求和理论核心。二是意义的丰富性,文艺作品中蕴含的内涵广泛,容量大,具有广泛的解释空间。三是内容的人文性,文艺作品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精神劳动产品,其以人文精神作为导向,融合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作为价值判断、道德基础,通过文艺作品彰显个体的善与德,使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外界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实现理想境界中的济世情怀。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文艺从我国悠久的文艺传统和丰富的文艺实践中总结出经验、概括出规律,又以新的时代高度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文艺是基于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它强调在文艺创作中要立足于中国现实,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同时也要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夏义生.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论述的思考[J].文艺论坛.2022(04).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