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理论天地

乡村振兴背景下九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

  

廖文燕1 刁佳玺2 赵晶1

  摘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提到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重要性为理论基础,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提出了适合九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文旅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实现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化,确保文化积淀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促进乡村振兴”四条创新性发展道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乡村振兴是相互助力的。本研究以四川省九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通过调查分析相关问题,旨在探索一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促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型发展道路,从而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共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生命的活态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传承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
  (一)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先辈们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其是历史的缩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助力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引领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于中华传统文脉,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从精神层面影响民族的审美,对个体表现为情趣和格调,对公众则集中体现为风尚和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以身心的文化创造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文化遗存,具有感召力和示范效应。非遗传承人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唱响时代主旋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不断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成为促进文化交流、推进文化创意和促进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助力民族风貌的展现与文化自信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看到各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的结合衍生了一系列文创产品,不仅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出口到国外,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更加坚定。
  (四)助力乡村旅游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繁荣发
  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的指导下,“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1]。四川省九龙县丰富的文化资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可以通过“非遗与研学旅游”“非遗与文创产品”“非遗景区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催生旅游新业态、新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彰显多元化的地域文化,推动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五)激活乡村振兴经济引擎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法,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因此,必须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促进其与经济发展更加紧密融合,更好服务乡村振兴。随着网络的普及,直播和短视频已然成为当代最新、最快、最有效的传播形式之一,可以有效助力九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一渠道向多元模式发展,从“指尖技艺”成功转化为“指尖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二、九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本研究通过对九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家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情况,总结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经验,探寻出适合九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道路。
  (一)文旅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山”
  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的指导下,“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1]。九龙县除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地之外,还是生态旅游的不二之选。依凭独特的地理位置,九龙县坐拥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如“贡嘎翡翠”伍须海、“森林王国”瓦灰山等。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应该找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平衡点,避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同质化。九龙县在“以文塑旅”中,要体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揭开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秘而古老的面纱,真正做到“以旅彰文”[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实现活态传承
  文化数字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与创新是发展使命和时代呼唤,也是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内在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借助数字化相关媒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时,要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适应性和融合性,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在内容选材和呈现形式上进行个性化设计,用有针对性的“窄”传播替代过去那种大而统的“泛”传播,实现精准发力,减少“文化折扣”[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化,确保文化积淀与发展
  教育能有效促进民族文化的保存、积淀和发展。九龙县非遗传承人呈现高龄化趋势,年轻人不愿学、没兴趣学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从小接受耳濡目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因此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纳入学校教育重在常态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和课堂,可以采取体验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开展。九龙县文化馆也曾开展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但是没有形成常态化和系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效果不佳。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化,应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相关部门要为探索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政策导向和方法指导。九龙县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歌谣或舞蹈的传承多是在血缘亲属或近邻之间口头相授,没有形成书面物质载体。学校可以结合实际现状,与非遗传承人合作,通过教育媒介把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书面化,以便于其传承和发展。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促进乡村振兴
  文化产业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可将文化事业转化为文化产业,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仅能为乡村文化的传播传承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也能为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也能在乡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将当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使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高度契合,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有效的产业化发展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九龙县可以构筑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产业链,利用产业化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稳定性和标准化,树立品牌意识,采用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产品包装,创新发展文旅产品,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三、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着中华民族人文情怀的方舟,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成就的展现,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振兴是重要的一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和发展,可以建立起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同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四川省九龙县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在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中,进一步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国家的根、延续民族的魂,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和发展势在必行。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九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承现状调查及开发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1438901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20506007231520)。
参考文献:
  [1]周林兴,张笑玮.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地方特色档案资源赋能文旅融合研究[J].档案管理,2022(3):34-38.
  [2]鲁元珍.当旅游遇上“非遗”,玩出不一样的“文化味儿”[N].光明日报, 2023-01-08(005).
  [3]伍菲.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果树,2022(11):113-114.
  [4]辛田,范虹鹭.乡村振兴新思路:非遗文化产业化带动产业融合发展[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11):20-25.(作者单位:1.成都师范学院;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19期

  • 第2024-03-15期

  • 第2024-03-14期

  • 第2024-03-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