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世界读书日

好书胜良药

  读书是开启智慧的钥匙。“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读书是最好的镜子,时常照照自己,正正衣冠,端正品行,才能一步一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找到真正的自己;才能找到人生的希望,懂得生命的意义。有些事儿弄不明白了就读书,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了就读书,书中自有道理,书里自有妙方。
  这与种地是一样的,不管苍天下不下雨,都得播种。种了,终会有收获,要是不去播种那将一无所获。所以,读书是需要一点痴迷的精神的。这体现了一个人的毅力和恒心,执着和追求。没有了聚精会神的严谨的治学精神终将一事无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说:“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颜回善读,从中悟出了真谛,就不会重蹈别人的覆辙。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誓不休”,他对读书更加的痴迷,由此做到了一鸣惊人。陈毅读书也是如此,废寝忘食,妈妈为他准备了芝麻酱用来配饼吃,而他却把墨水当成了芝麻酱,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还有那个牛顿,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他喜爱安妮,却一别四年杳无音信。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彼此相爱,牛顿轻轻地握着她的手,含情脉脉地看着这位美人,而他的心早已跑到了实验室,满脑子都是科学定律。他下意识地抓着姑娘的手指当成了通烟斗的通条,往烟斗里塞,做起了实验,姑娘疼痛难忍,这段爱情也就黄了。这不是痴迷是什么。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希望,为了人类的发展,一辈子都在读书。匡衡凿壁偷光,江泌映月读书。难道说他们日后取得的成绩是先天就有的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显然不是,是他们辛勤读书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人,生来就存在着智力上的差距,不可能同在一条起跑线上,但是,后天的读书尤为重要。王安石说:方仲永天资聪慧,五岁的时候,“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方仲永长大后,便“泯然众人矣。”张文平没有方仲永的聪颖天资,但他有好读书的秉性。读书不一定非要取得惊人的成就,做出巨大的贡献不可。读好书多了,就能颐养性情,秉持正义,弥补先天的不足和智力上的缺陷,使自己活得自在和充实。只要自己不放弃读书,或大或小都能取得一些成绩,这是必然的结果。张文平好读书,所以他通过了司考,而且是五十来岁的时候通过了司考。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能与年龄相提并论。古人云:“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不可以年少而自恃,不可以年老而自弃”,还真是这个理。

  作者: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人民法院 任厚忠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18期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19期

  • 第2024-03-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