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祠,是古人祭祀后土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古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敬畏之心。现今,在山西省万荣县仍存有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该祠堂设立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位于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地处汾河和黄河交汇之处,在汉代属于汾阴县,故称之为“汾阴后土祠”。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汾阴后土祠是中国最早的后土祠,始于汉武帝在汾阴脽上设坛祭祀后土地祇,此后每过三年在此祭祀一次后土。这一事件标志着后土祠祭祀活动的正式确立。汉成帝听从公卿的建议,将汾阴后土的祭祀迁移到京畿北郊,这之后帝王大多不再去汾阴祭祀后土了。但历代帝王中仍有效仿汉武帝祭祀后土之行的,如汉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都曾亲莅汾阴祭祀后土,以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汉宋以降,汾阴后土祠已毁于黄河水灾,现存的汾阴后土祠为清同治年间重建。虽不复汉宋之时的庞大辉煌,但因其所具有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祀后土的传统由来已早,历经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地文化。
先秦时期,关于后土的记载已有许多。如《国语·鲁语上》言:“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皆言后土为共工氏之子,能平定九州之土,所以被作为社神来祭祀。再者如《左传·僖公十五年》言:“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礼记·月令》曰:“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尚书·武成》载:“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此是皆言后土为土地之神,与皇天相对应。《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言:“故有五行之官,土正曰后土。”这里又认为后土是掌管五行之土的官职。
总的来说,在先秦时期,古人认为后土的职责是管理土地,并将其神化为土地之神,即是社稷中的社,人们对其进行祭祀。两汉时期,时人延续先秦时期的观点,认为后土乃大地之神,与皇天上帝相对应。据《史记·孝武本纪》载:“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毋祀,则礼不答也’。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上,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自汉武帝开始,确定了祭祀后土与上帝同等的祭祀礼仪。至宋代,道教昌盛,宋代皇帝多喜封神祇,《宋史·礼志七》记载,宋徽宗封后土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后土也被道教列为四御之一,与主宰天界的玉皇大帝相对应,为执掌阴阳造化、大地山川之神,主万物生长之力。自此,后土娘娘的形象逐渐成形,后土为大地之母,主万物生长,人们祭祀后土,以期五谷丰登。
后土为土地之神,有掌万物生长的神权。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后土的祭祀源自对土地承载和生养万物的崇拜。中国是农耕文明极其发达的国家,所以土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重要意义和地位。农耕文明蓬勃发展,进而产生了“社稷”一词,“社”即是土之神,“稷”为农神,土神与农神并列代表土地与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土地具有孕育、生物的特性。关于“土”,《说文解字》中提到:“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释名》中解释为:“土,吐也,吐生万物也。”通过《说文解字》与《释名》对土的描述,可见土的生物性、吐纳性。关于“地”,《白虎通》言:“地者,易也。万物怀任,交易变化。”《释名》言:“地者,底也,其体底下,载万物也。”这些说法讲的都是地的生长、承载功能。《黄帝内经》提到:“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综合来看,土地具有孕育、生物、承载万物的功能。正如《管子》所言:“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土地有其辅助四季更替变化的美德,万物的生长发育都需要土地的滋养,土地对待万物是公正无私平和的。
土与地有共性,但又有不同。《白虎通》中提到:“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可以看出人们认为土的质地较为柔和松散,其职责为含吐万物。而“地”在古义中除了有生长和承载的功能以外,还有大地、国土疆域的意思,具有不可移动性与坚固性。“土”与“地”的最大区别就是移动性,这就好比当今社会的不动产与动产的区别。最迟至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把“土地”连用,代指全部国土,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土地也成为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力量的标志。因此历朝历代对土地多有重视,规划土地、管理土壤,制定重耕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土地作为生命的基石与载体,孕育了生命,见证了历史变迁。
土地对于人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与敬畏,古人赋予了土地的文化内涵,并衍生出了“后土”这一神祇加以祭祀,以示尊敬。祭祀从来不是古人的神话臆想,更多的是想通过这些仪式,表达对土地的感激之情与敬畏之情。“后土”由单纯的土地之官演变成土地之神“地母”,这一过程体现了人们对于事物的了解逐渐加深,也是人文觉醒的表现。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相互尊重是古人通过后土祭祀留给我们的启示。土地载我们以生长,我们也要以德报德,尊重土地、保护土地。现今汾阴后土祠虽已不复古时之宏大,但其历史文化价值仍需要后人不断发掘学习。(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博士研究生 崔惠涓,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生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