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法边馀墨

读书的三重境界

  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读书境界。
  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借用古人的诗概括出做学问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学者们的终生期盼,可望而不可及。
  钱钟书先生针对读书也提出“三境界”,为知、为己和为人。为知是指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己是指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人是指为天下苍生读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对读书人提出的宏伟愿景,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
  周恩来总理在年轻时就喊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表现出一代伟人报效国家,救民于水火之中的雄心壮志。
  愚以为,对普通人而言,读书的三重境界要合乎实际,力争做到。
  第一重境界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读书的最原始动力,也是最低境界。君不见,自古以来,无数贫寒子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废寝忘食,勤学苦读,直接目的就是为改变自己命运,升官发财,进入上层社会,光宗耀祖。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是用黄金、美女激励年青人好好读书,不要荒废青春。年轻时的读书,虽然时常也会让人“怦然心跳”或者“莫名感动”,心灵受到震撼,但更多的是求取功名,改变自己命运。
  第二重境界是报国为民。这是读书的较高境界。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大量励志文章,逐渐熏陶学子们的思想情操,拓宽胸怀。读书不能仅仅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眼界还得再大一些,深远一些,为国家为民族做些有益事情。因为读书,屈原才有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邃思考;因为读书,范仲淹才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操;因为读书,于谦才有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直清廉。古今中外,多少风流人物都是从读书中汲取营养,立下鸿鹄之志,做出一番事业。普通人也可以发光发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雷锋、时传祥、王进喜、申纪兰、邹碧华、李文亮…….就是身边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实现报国为民的宏愿。
  第三重境界是修身养性,让自己活得充实。这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人进入暮年,或功成名就,或籍籍无名,也需要读书,为啥?不为功名,不为利禄,不为子孙,只为自己活得充实,有精神的慰藉。随着我国进入老年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退休后进入开放大学,或学习琴棋书画,或撰写回忆文章,圆年轻时的梦想,提升精神境界。这时的读书才是最纯粹的、最高尚的。读书是一种不经意间的美丽,是一片灿烂的云彩,悠长的书香会浸染自己灵魂的深处。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形容只有饱读诗书,学识渊博,自然会表现出独特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读书与不读书的人,看待问题,处理事情的角度不同,气质和风度也是不一样的。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山西高院李玉臻老院长退休后,并没有含饴弄孙,把主要精力都用于史料研究和诗词散文创作,十年间撰写出版《读印随笔》《碧落碑考》《张伯驹身世钩沉》《聂绀弩刑事档案》《秋粟集》等七部著作,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宗旨。
  今年是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主题为“阅读改变未来”。一本书可以播下孩子的梦想,在黑暗中看见光明;一本书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在进取中展现才华;一本书可以鼓舞人的斗志,在困境中走出窄巷拥抱艳阳天;一本书可以伴随人的暮年,在幸福中安然离世。
  走起,让我们在阅读中走向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教授 任生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18期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6期

  • 第2024-03-21期

  • 第2024-03-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