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鑫玉
摘要: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这些自然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难预防等特征,会给社会稳定、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为应对自然灾害,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宣传推广灾害防范知识,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虽然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且主要在常规领域中开展,但是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下,经过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极探索,我国的灾害社会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本文在分析灾害社会工作的定义、基本工作内容及基本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比2008年汶川地震和2023年积石山地震后灾害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探讨我国灾害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灾害;社会工作;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专业社会工作第一次全面介入灾害援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向受灾群众提供了广泛、深入、持久的灾后介入帮扶,并在此过程中有效提升了灾害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水平,推动了灾害社会工作相关的制度建设。因此,2008年被业界称为“灾害社会工作实践元年”。在历经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等灾害之后,我国灾害社会工作领域有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四川地区的社会工作领域涌入了很多专业人才,专业发展呈现良好趋势。我国在灾害社会工作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救灾实践中彰显了重要价值,但是在制度建设、工作方法、运行机制、资金来源等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一、灾害社会工作的定义
《民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灾害社会工作是以受灾群众、家庭和社区为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帮助受灾对象修复受损关系、提升发展能力、增强社会功能、走出生活困境的专业服务,是灾害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灾害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灾害社会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服务和灾时服务两个方面。在日常服务方面,灾害社会工作主要包括宣传教育、灾害预防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在灾时服务方面,灾害社会工作主要包括心理危机干预、心理舒缓服务、安置服务、咨询服务、重建发展服务等。随着社会工作者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广泛参与,深入受影响群众身边开展实务工作,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所体现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三、灾害社会工作的基本思路
灾害社会工作的关键在于“紧急”。当遇到如洪水、泥石流等重大灾情时,社会工作人员会及时出现,积极参与灾害救助。
灾害社会工作的核心在于“人”。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相较于普通成年人来说,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应对能力相对较弱,这类人自然就成为灾害社会工作介入时的重点服务对象。
灾害社会工作的重点在于“连接”。灾区具体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仅靠社会工作的介入是不够的,连接各方资源有效地开展救援服务是最有效的途径。
四、我国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一)服务对象多元化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调动大量资源运往灾区,由于当时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开展灾害社会工作时,主要的服务对象仅为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这个群体主要包括丧亲人员、伤残人员、老年人、妇女、儿童等。事实上,这些人员不仅是单独个体,也是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只关注特殊群体的个人情况,而忽略他们的社会性是不恰当的,当他们遭遇灾难时,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伤残人员本身,还应把其家庭成员也纳入服务对象范围。
在2023年积石山地震救灾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参与灾区救援、开展灾区社会工作时,服务对象群体就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主要以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为基本服务对象,同时将其家庭成员作为扩大的服务对象,积极开展各项专业活动,服务模式也更丰富、更合理,如家庭治疗模式等,有效促进了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二)工作范围扩大
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附近的安全地带迅速组建了许多灾区社会工作站,灾害社会工作主要集中在重灾区。2023年积石山地震发生后,中央多部门、甘肃省和青海省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投入指挥和救援力量,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立即进入一线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和服务,社会各界的资源也大量涌入,使地震带来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灾区社会工作站的覆盖范围也变得更大。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积石山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当时社会工作者在大河家镇附近迅速组建了多个社会工作站,以便及时开展救援救灾工作。同时,地震造成与积石山县相邻的青海省海东市三个县受灾,灾害社会工作区域因此进一步扩大,在重灾区周边地区也纷纷组建了符合灾情需要的社会工作站,使救助工作能更全面地覆盖到受地震灾害影响的地区。
(三)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度提升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社会组织和大批志愿者携带救援物资,满怀赤忱之心汇聚到灾区,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当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灾区群众提供服务时,被服务对象往往不能感受到二者之间有何区别。鉴于此,国家提出多举措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发展。2023年积石山地震发生后,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救助服务时,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多种专业服务。历经十几年的发展,许多受灾群众对灾害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受灾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持认可态度,这充分说明了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度有了较大提升。
(四)专业人员素质提高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部分社会工作者未能充分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进入灾区进行救援,反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援的效率。他们需要明白的是,灾害社会工作相较于一般社会工作而言,对社会工作者的心理、体能、语言沟通、专业技巧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灾害社会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素养较强、经验丰富、身心健康的社会工作人员。2023年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前往灾区进行救援的专业工作人员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组织管理有效、机制完善,使救援得以有序进行。
五、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比2008年汶川地震和2023年积石山地震的灾害社会工作开展情况,从服务对象多元化、工作范围扩大、专业度提升、专业人员素质提高四个方面分析了灾害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指出灾害社会工作在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中的专业作用日益显著,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救灾响应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目前灾害社会工作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制度建设、工作方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需加强灾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建灾害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平台,提升灾害社会工作质量。(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