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国资周刊

大学生学业规划的行政管理国际借鉴及目标有效性研究

  

徐前芳 贾菾源 孙恬恬

  摘要:为解决大学生学业规划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行政管理和目标有效性问题,本文对国际化视角下大学生学业规划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目标有效性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管理策略和实践案例,证实了成功的行政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国际经验的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优化学业规划水平,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规划;行政管理;目标有效性

  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学业规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管理者逐渐意识到,有效的学业规划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又能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学业规划模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和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大学生学业规划行政管理模式,对于优化本国的学业规划实践,提高规划的目标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国际化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业规划行政管理模式
(一)不同国家大学生学业规划行政管理模式比较

  笔者所在单位针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行政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索不同国家在此领域的成功经验,并借鉴其策略以优化本地实践。现阶段,针对大学生学业的规划模式,美国模式、德国模式、新加坡模式具有相对较强的借鉴价值。
  其一,美国大学生学业规划的行政管理模式强调个体自主性和职业发展服务的综合性。许多高校设有专门的职业发展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职业咨询、实习机会匹配、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激励学生主动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业与职业路径。
  其二,德国的大学生学业规划则侧重于学业与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使学生能够同时在大学和企业中学习和工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发展和就业准备。
  其三,新加坡采用的是高度集成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合作,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的学业规划生态系统。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促进大学生学业规划服务的发展,同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二)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1.美国模式

  优点:其一,强调个体自主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其二,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服务,包括职业咨询、实习机会匹配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其三,鼓励创新,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职业探索机会。
  缺点:其一,高度依赖个体的主动性,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因缺乏指导而无法充分利用资源。其二,职业发展服务的质量和有效性可能因学校而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2.德国模式

  优点:其一,学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准备。其二,“双元制”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在企业中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缺点:其一,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偏重于职业技能导向,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长远职业规划。其二,此模式的复杂性和对企业参与的依赖性限制了其在不同国家和背景下的适用性。

3.新加坡模式

  优点:其一,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合作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持的学业规划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其二,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学业规划服务的发展。
  缺点:其一,高度集成的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业规划中的自主性受限。其二,对政府和企业参与的依赖性使学生的学业规划过于受制于外部因素,影响其个性化发展。
  经过比对后发现,每个国家的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美国模式强调个体自主性和全面的职业发展服务,德国模式侧重于学业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而新加坡模式突出了政府、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合作。在借鉴这些模式时,我国高校应考虑本地的教育体系、文化背景和资源条件,以制定适合本地学生需求的学业规划管理策略。

二、大学生学业规划目标有效性的深入探讨
(一)目标设定与实现路径

  在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目标有效性时,笔者所在单位综合借鉴了美国、德国和新加坡模式的优点,希望构建一个既符合国际标准又适应本地需求的学业规划模式。
  在目标设定方面,借鉴美国模式推崇的个体自主性,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目标,参与学业规划的整个过程;通过提供全面的职业发展服务,包括职业咨询、能力评估和个性化职业规划等,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目标,增强其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信心和动力[1]。
  借鉴德国模式的“学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理念,探索与本地企业、行业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工作学习的机会。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对职业的实际需求,也为其将来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新加坡模式中,借鉴其对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协同合作的重视程度。建立一个互相支持的学业规划生态系统,积极寻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资源投入,共同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元、高质量的学业规划服务平台。
  在实现路径规划方面,笔者所在单位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职业规划课程、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举办职业发展讲座和工作坊等[2]。此外,还特别重视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定期收集学生、教师和合作伙伴的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学业规划服务,以确保目标的有效实现。总体来看,通过借鉴国际行政管理模式的优点,笔者所在单位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面化、个性化和以实践为导向的学业规划服务,帮助其实现学业和职业发展目标。

(二)效果评估

  为确保学业规划的目标不仅设定合理而且能够有效实现,笔者所在单位建立了一套全面的效果评估体系。该体系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综合评估学业规划服务的成效,并依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服务内容和方法。
  首先,实施学生满意度调查,定期通过问卷和面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对学业规划服务的反馈。这些反馈主要涵盖服务的可达性、咨询的有效性、实习安排的适宜性以及职业发展支持的实用性。通过分析这些数据,高校能够及时了解服务中的优势与不足,据此进行必要的调整。
  其次,将就业率和职业发展成功率作为关键的定量指标。通过追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评估学业规划对学生职业起步和长期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与行业平均就业率进行比较,评估高校学业规划服务的实际效用[3]。
  最后,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质量,包括职业稳定性和发展潜力。通过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跟踪,收集关于其职业进步和职位提升的数据,以此评估学业规划服务对学生职业成长的真实贡献。

(三)建议与未来展望

  根据效果评估的结果,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整,从而达到进一步优化学业规划服务的目的。
  第一,针对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指出的服务可达性问题,建议增强线上咨询和资源分享平台的功能。通过优化技术平台相关功能,确保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得到必要的学业规划资源和支持。
  第二,考虑到就业率和职业发展成功率的反馈,建议高校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开展更多定制化的实习和就业培训项目。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就业准备,还能确保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第三,为了提升学业规划服务的实际效用,建议定期进行服务内容和方法的全面评审。通过引入先进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确保学业规划服务始终保持现代化和高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模式比较和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学业规划的行政管理模式和目标有效性。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优化学业规划提供了有益借鉴,强调了个性化指导、资源整合及持续评估的重要性。未来,学业规划的行政管理应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利用先进技术提升指导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持续关注学业规划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长期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提高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玉麟.大学生学业规划咨询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31):61-63.
  [2]邹云青,王磊.就业竞争力视角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成长规划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 102-104.
  [3]朱前涛,俞莉丽.定义·设问·实现:新时期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实现路径[J].甘肃教育,2023(3):65-70.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4-30期

  • 第2024-04-25期

  • 第2024-04-23期

  • 第2024-04-18期

  • 第2024-04-16期

  • 第2024-04-11期

  • 第2024-04-09期

  • 第2024-04-02期

  • 第2024-03-28期

  • 第2024-03-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