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正值谷雨后立夏前。我没有去人挤人的景区凑热闹,而是带着儿子、女儿兴致勃勃地去挖野菜。
一路呼吸着新鲜清新的空气,欣赏着路边的自然美景,来到太原西山红沟山下。太原的暮春时节,生机盎然,一片片翠绿从脚下蔓延至远方。路边、田埂、老树下,无不郁郁葱葱,各种野菜竞相生长,像是大自然无声的馈赠。
挖野菜的小铲子是去年回老家的时候在厢房里找到的。沉寂数年,回来后用纱布打磨掉上面的斑斑锈迹,如今锃光明亮。另外拎了两个吃完大米后空着的编织袋,它们将是装载今日收获的容器。
一边走着,一边指导俩孩子分辨各种野菜。山西常见的无非就是那几种。一种是荠菜,太原人更爱称它为荠荠菜,是春菜里的鲜味代表,不苦不涩,满满的清新味!其实这个时节挖荠菜有点晚了。荠菜开花前食用更嫩更鲜。俗话说得好,“二月荠菜赛灵丹”。荠菜很容易识别,它的叶子特征非常明显,像羽毛一样,在叶片的前端还长着一个大脑袋,花很小,四片花瓣十字交叉。
荠菜拌成凉菜很鲜美,也可以做成荠菜饺子、荠菜馄饨、荠菜烙饼等。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春的气息。更地道的做法,是把荠菜和豆腐做成荠菜豆腐羹,一道菜里,融进了整个春天的鲜味。
荠菜药食两用,食之利尿、止血、清热、明目、消积食,而种子含油还可以用于制油漆及肥皂。
兄妹俩听了我的介绍,两眼放光,每挖到一颗荠菜都如获至宝。
田间地头最常见的还得是苦菜。“三月三,苦菜往出钻”。苦菜,俗名叫“苦苣菜”。民间有农谚,“苦菜花香,常吃身体硬邦邦;苦菜叶苦,常吃好比人参补”。
现在一些高档食府也“开发”了这道野味,热水焯一下,加盐加醋滴几滴香油,搭配白色杏仁,再撒数粒黑芝麻,美其名曰“苦尽甘来”。
对于现在的食客来说,只是偶然尝尝鲜,有可能是忆苦思甜,对我来说,却是小时候春夏季节的家常便饭。就是这野外最常见的苦苣,奶奶可以凉拌、炒菜、摊成鸡蛋饼、捏成饭团,做拌汤、做浆水酸菜等,花样翻新,百吃不厌。
说到这里,儿子喉结上下耸动,我猜是咽了一口唾液。女儿旁边催促道:“爸,别说了,赶快教我们挖苦苣菜吧!”
当然,苦苣也是在开花之前叶子娇嫩时采集最好。苦苣很好识别,其叶青绿、很像一把锯齿状的钥匙,柔嫩多汁,轻轻一摘,茎叶中就流出白色的乳浆。因此最好是连根拔起,它的根白嫩细长,可不能浪费。
兄妹俩很勤快,不到一小时就装满了一编织袋。
接下来我教他们怎么识别玉谷叶。这种野菜是在晚春长出来的,据说这个名字还是太原人起的,还有人叫它“红谷儿”,地道的山西人,最爱吃的就是那碗“玉谷叶沾片子”,只因它是最正宗、最好吃、最经典的沾片子的食材!
一叶一叶的玉谷叶子蘸上面糊放入开水锅中汆熟,捞出盛在碗里,浇上西红柿卤汁或者肉炸酱,再调入少许老陈醋、蒜泥、辣子油,面菜均匀,青白分明,光滑爽口,老少皆宜,是咱们太原、清徐、文水一带的特色美食。
玉谷叶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有,山西各地很常见。父子三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大约一个小时,另一个袋子也满了。
看着兄妹俩兴致未减,我又给他们介绍了其它可食用的马齿苋、槐花、榆树叶和榆钱钱。俩孩子大开眼界,吵吵着明天是去摘槐花还是找榆钱钱……
我看着满头大汗却争论不休的俩孩子,心中充满了感慨。生活或许已经改变,但我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对于简单生活的渴望,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野菜,这个曾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普通植物,如今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成了亲子关系的黏合剂,同时也让我在春日里,找回了一份宁静与和谐。
杨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