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玲
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文水县地处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西靠吕梁山,汾河、磁窑河穿境而过。有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2%的天然绿色森林苍儿会,还有省级湿地公园世泰湖。子夏、道绰、武则天、刘胡兰、孙谦等历史文化名人荟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帝王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有则天庙、梵安寺塔国保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上贤遗址、开栅能仁寺、麻家堡关帝庙、石永寺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狄武襄公祠、刘胡兰故居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50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级传统村落——刘胡兰村。2012年,文水县被列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此后,跟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步伐,文水县高水平谋划、高起点推进,高品质打造,健全非遗保护机制,加大非遗投入力度,创新非遗载体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驶向快车道,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发掘并得到有效传承保护,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改进工作同步发展,非遗传承保护与自然人文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传承人带徒授艺、非遗项目登台展演、进校园、进景区、进文化园等活动如火如荼,大大提高了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同感和影响力。通过整合非遗传承项目与女皇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要素,打造非遗+旅游品牌,提高非遗项目附加值,助力其向产业化发展。
2012年,该县建成了第一所非遗传习中心。2017年6月,重新择址扩建的综合性传习中心揭牌运营。先后挂牌成立了同州蒸馏酒酿造技艺传习所、狄青花儿鼓传习所、吴村烙画葫芦加工技艺传习所、贤美牛肉传统加工技艺传习所、刀刻彩绘葫芦画传统制作技艺传习所、郑家庄灯影戏传习所、郭氏酱卤牛肉传统加工技艺、文水豆腐皮制作技艺传习所、文水长拳传习所、田氏刀具制作技艺传习所等15个非遗传习所。并对部分条件落后、制约发展的传习所进行提升改造,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更为广阔和便利的场所。成立了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组,制定了相关制度、条例,规范引导非遗保护工作。自2019年,共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工作。2020年7月,该县成立了非遗专家库,聘任21名(两名去世)社会相关人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为非遗保护和实验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以及物质保障。立足地方文化特色,结合非遗项目特征,部分传统技艺走向市场化,实现了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双丰收,一举两得。截至目前,该县共挖掘整理并建立起92项非遗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6项、市级44项、县级40项;传承人114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44名、县级传承人63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近年来,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该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举步维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面临失传,有的传统技艺也正在走向消亡,非遗保护刻不容缓。
1.保护的整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与其特有的生产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让原汁原味的非遗得到保护就得从与产生和发展相关的环境入手,实行整体性保护。可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等,把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放置于其赖于发展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保护氛围,提高它的生命力。
2.保护的空间性。好多非遗的保护需要借助博物馆、档案馆、传习所等有形空间才能实现,这些场馆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既可以为一些珍贵的非遗实物提供较为安全的收藏空间,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非遗项目演习体验、传承培训,鼓励青少年动手参与非遗的生产创作等形式,促进非遗的发展与传承。
3.保护的市场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非遗要传承与发展,必须走市场化道路,也是助力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一些有市场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手工技艺。探索建立“非遗+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为非遗保护和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创新激活非遗产品,采取产业化发展方式,开发具有市场价值和潜能的文创产品,通过市场化经营,激活非遗项目,从而增强产品技术、原料等的创新能力,提高其附加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保护任重道远,还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这样才能使一些珍贵、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作者单位:中共文水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