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文化长廊

怀想古城

  小时候经常跟上奶奶到姑姑家住,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姑姑家村离县城仅十五里路,那时表姐隔三差五带上我和表弟进城。五十多年过去了,那古街、古迹、古城,回想起来,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县城地盘不大,四四方方,十字街口的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为县城中心,繁华地段,热闹之处。出了北街,向西为师范路(后改为学府街,西至西华路,东到右所路),向东为大东门,习惯上称东门。出了东门就是桥头起,城县人叫出关,互相见面打招呼:出关呀?高大的土城墙把县城围在里面,不开城门谁也进不了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城门,只是南城门被笨重的城砖牢牢地砌住了,城墙顶上古钟还挂在那里。
  表姐带上我和表弟是徒步进城的,翻过村西南一道沟壕便插入209国道,沿国道向南行走三四里便是高庙坪。一马平川进入北苑,过了阳运上了坡便是火车道,跨过火车铁轨便是汽车站食堂,接下来满眼园子地了。那时的县城很小,没有高楼大厦,沿途有药材公司、百货公司,便进入东门桥头。桥上红砂石上插着钢管,各立南北两端,桥下是潺潺流水,行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甚是热闹,浓浓烟火气。那时商铺闹市在城里,右拐入大东门,便进城了。走在繁华热闹的大东街,如入大都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大东街比十字街还要红火热闹,别的不说,宽敞马路两边商铺鳞次栉比。记得南有铁业社、皮麻社、肉食二门市、皮条巷、县晋剧团、大礼堂、胡家大院;北有服务公司(理发、照相、刻印、镶牙、修表)、缝纫社、五师附小、商业局、人民银行、师范……
  师范礼堂向南,首先看到两只红砂石狮子,高大的卡手牌楼,穿过牌楼就进入北街。北街出入的人较多,一是南街、西街的人出关大都要经过北街,走东街的人较少,二是北街西为县人民医院、国营二饭店,吃饭就医的人多。吃饭尚早,跟上表姐一直往里走。北街两面商店林立,杂货铺一个挨一个。小东街比较冷清,转角供销社门市、盐业公司、铁匠铺、花圈纸扎店……南街上一眼看见巍峨的城墙,城墙上吊挂的古钟,南城门用厚大的砖围住。路东火神庙古戏台,是清道光三年修建。路西为城关公社所在地,粮店、饭店、印刷厂等。
  西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旧公安局(文庙旧址),有民国知事王堉昌兴建的花纱布公司。西关的居民出入必须穿过西城门,不知什么时候西城门拆除,只留下一段残缺的城墙。城墙南满是密密麻麻的土窑洞,冬暖夏凉。走到西街李家巷口,李氏贞节牌坊耸立在那里。据史料记载,李氏牌坊建于乾隆丙午(1781),距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站在大西街一望,街道南北有药店、饭庄、磨坊、党校(清、民国时衙门)、老干部活动室……
  再往东走,路南为糖业门市,东关各种小铺,如生产门市、农产门市、杂货铺、城关公社医院。路北有百货商场、新华书店、文具商店、五金交化门市、国营东关大饭店。站在河堰畔桥上,桥下清涟河水哗哗流过,桥东面南北为农贸市场,各种农家风味小吃如羊杂碎粉汤、豆面抿面、山药抿面、炒莜面不烂子、烩豆腐、油条老豆腐、油炸糕、小米面折饼,满街飘香。小孩子们走到这里,双眼盯住摊子,双脚不听使唤。
  路东北是县文化馆,占地面积不大,四合院,房舍古色古香。有创作室、表演室、排练大厅等。吹拉弹唱,悠扬乐曲,嘹亮歌声不时从这里飘出,吸引行人驻足欣赏,细品韵味。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听晋剧,如“下河东”“秦香莲”“打金枝”“走山”唱段。
  路南为“四一”广场,高大的戏台,坐落在正南方。每年正月热闹非凡,元宵汇演,各大口、各公社,文艺宣传队敲锣打鼓,或秧歌,或船灯,或高跷,或狮子舞聚集于此。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九月九传统古会,在这里唱戏五天,三关一城的村民举家而来,享受文化大餐。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儿时走过的古街,看到的古城遗迹,脑海里还有大体轮廓,有些已说不上名称。
  退休以后,闲着无聊,漫步古城,时过境迁,很是荒凉。当年杂货铺顶部,城墙上面满是衰草,随风摇晃,不时发出尖厉叫声。看着坍塌的城墙,萧条冷落的十字街,顿生伤感。
  我怀念古城!
  那渐行渐远的十字街、大东关,师范路深深地烙在我心上!

  作者笔名小草,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协会会员。
张建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4-30期

  • 第2024-04-25期

  • 第2024-04-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