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书行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是民族的精神力量。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党中央正式提出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回答,包括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定义,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明达通用、体用贯通、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被视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对于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能从中领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髓,以文化高度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筑牢延绵不绝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厚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屹立不倒的精神命脉,扎根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内心,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进步的基石。“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了根本、忘了初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悠扬音符梦回千年,辉煌历史波澜壮阔,让中国声音惊艳全世界;古老而神秘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尖技艺——贵州黔东南苗绣,用独特的美铺陈千年历史画卷,让中国特色在国际舞台大放光彩;古有抽丝剥茧织就“丝绸之路”,今有共商共建共享缔造“一带一路”,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彰显大国风范,造福人类世界。爱国精神、社会理想、人本理念、东方智慧、奋斗精神和创新思想等潜移默化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展现的是爱国情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的是高远追求,“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表达的是探究精神,“和为贵”和“求同存异”代表的是东方智慧,这些古代箴言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和哲学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些独特的精神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和魂,我们应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在我们伟大的国度继承、赓续、弘扬、升华伟大的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文化发展的现代化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征程注入了新的现代化元素,是滋养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土壤,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
筑牢凝心聚魂的革命文化坚实根基,坚定文化自信。1840年,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了国门,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出现一批仁人志士,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义无反顾追随革命、投身革命、献身革命,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抱以崇高热忱,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整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革命实践,形成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点的革命文化精神。有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有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伟大长征精神;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挽救中国革命于危急当中、实现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精神;有星火燎原的井冈山精神……这些精神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发展而奋斗的历程,不仅在国内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涵盖的革命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红色文化,具有自强不息、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等核心精神特征。它融合了丰富的革命理论、坚定的革命精神和优秀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艰苦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激励着国民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韧性和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筑牢开拓进取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根基,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进行创新的产物,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活力泉源,其倡导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创造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中国人民探索新文化的成果,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西相互借鉴和创新、国际与本土相互交流的原则,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红极一时“说走就走”的山东淄博烧烤在2023年3月引爆社交网络,盘活了当地旅游产业,推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的贵州本土体育赛事“村超”活力四射,火爆“出圈”,引发了贵州2023年夏季旅游热潮;热情好客的“冰城”哈尔滨触发了“小土豆”“小沙糖橘”“小折耳根”等网络热词,旅游业热火朝天,在2024年元旦假期3天,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峰值,更是带动了各地文旅市场“卷”创意、“卷”文化、“卷”服务的热潮。这些现象是当地民俗文化特色魅力的展现,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成果的展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丰富人民精神家园、增强人民文化自信的展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文化自信高度自觉,是奠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的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科学的、完整的文化思想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有力的根基。当今华夏,盛世繁华,文化之花绚丽夺目,人民生活色彩斑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真正的彰显,民富国强的新时代最强音号角嘹亮。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兴则国家兴。缺乏文化自信,国家文化软实力难以提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难以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难以实现。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贵州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