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踪墨痕

龙年龙城惊蛰雨

  稍稍留意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今年春天,我们千年龙城太原惊蛰的春雨,不仅下得及时、细细密密,滋润着龙城大地,更让400万龙城儿女映入眼帘、乐在心里。
  众所周知,我们太原,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造成干旱少雨。加上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劲冷空气,进一步使干旱加剧,从而成为我国北方一个典型的干旱城市。尤其是在春夏之际,旱象严重、旱魔横行。
  记得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个春天,在故乡阳曲县大盂乡,老天爷没下一滴雨,土地硬似“铁块”,骄阳暴晒、地缝裂开,乡亲们无法下种,扛着铁锹、锄头来到地头,三三两两又悻悻回来。我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在我们大泉沟村北崖上灯山庙前,面对庄严的关公塑像,乡亲们摆上供品,万分虔诚地烧香、叩头、祈祷,人们嘴里念念有词,“关老爷,保佑老天下大雨,枣儿馍馍供献你……”从此,我特别关心春天的雨,希望大地在春雨贵如油的春天普降甘霖。
  流光易逝,斗转星移。转眼,近半个世纪过去,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春天惊蛰前夕,我所在的太原入选气候最宜居省会城市。惊蛰是24个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象征着气温回暖、雨水增多、万物显现勃勃生机。可是,在龙城太原,惊蛰下雨,并不多见。今年的惊蛰,我们依然按照老习俗,津津有味地吃着去火的“梨”,脱去厚重的棉衣,更让人惊喜的是,惊蛰这一天,我们喜滋滋地迎来了新春头一场春雨!这可是预示好年景的喜雨啊!在雨中,我大声地吟诵着诗圣杜甫的千古名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看到,龙城上空,披上了蝉翼般巨大的白纱。纱下,抽开了千万条银亮明灿的丝线,好久无雨的龙城大地,沐浴着春日喜雨的洗礼!
  惊蛰喜雨中,被誉为“晋阳奇观”“龙城象征”的身高分别为54米、75米的双塔、晋祠三绝的周柏、难老泉、贞观勋臣塑像、迎泽公园藏经楼、弯弯的七孔桥、天龙山石窟、小太山太山寺、巍峨西山的启春阁、上兰村的烈石寒泉、中华傅山园、汾河公园雁丘园、汾河畔中华巨龙、横跨太原东西的风格各异、雄伟壮观的25座大桥等标志性建筑古迹与建筑新秀……洗尽了尘埃污垢,古城太原上下皆焕然一新,恢复了清亮容颜,让人一看就惬意舒心!
  惊蛰喜雨均匀地播洒在龙城各公园绿意荡漾的地面上。亲们,您可知道,我们太原的公园,在全国439个城市中排名第四,名列前茅,已超过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名鼎鼎的一线城市。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喝汾河水长大、长期在汾河公园健身、打卡的太原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你看,那点点滴滴的“贵如油”的春雨,挂在了公园纹理丰富的树枝上,落在了刚吐新蕾的花苞中,洒在了洁白如雪的“杏花村”,投向了泛起绿意的芳草丛,溶入到波光粼粼的湖水里。晶亮圆润的水珠,是那样的清澈秀丽、晶莹剔透,宛如少女那含情脉脉的皓齿明眸。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述,大珠小珠落玉盘。
  俗话说,惊蛰不下雨,暑天啃树皮。今年惊蛰老天不负众望,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早春喜雨,真是好啊!谁说,这场惊蛰雨只是播洒在历尽沧桑、日新月异的千年龙城土壤中?我要说,这场喜雨更滋润在400万龙城儿女的心头!

李栓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30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4-30期

  • 第2024-04-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