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迎泽

花开西太行 静雅自芬芳

——品评指尖的《汝来看花》

  打开《汝来看花》这本书扉页,映入眼帘的是指尖老师亲手签下的一句禅意名言:“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落款是她的签名及印章。字体隽秀有力,规整得体。人常说:字如其人。我仿佛看见她本人,就站在面前,手拈一枝花,娴静温婉,微笑不语。

幽兰出深山 根深香致远

  我与指尖都是出生在仇犹大地上的女儿。也许是早早离开家乡的缘故,故乡的山水和人文气息氤氲得尚浅。而指尖从参加工作那天开始,便将自己的一颗心与家乡的泥土系在一起,将对林业工作的热情倾注于字里行间,屏息静气凝视身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朵花,用文字,赋予它们蓬勃的生命与精神内涵。
  她笔下的桃花:“春天,桃花就在厚厚的垃圾堆顶浮出来,云彩一样……到了秋天,它却是村里结果最稠密的树。”她写梨花:“眼前这白巍巍的梨花,黑漆漆的枝干,以及低矮的土墙,破旧的窑洞,黑色的窗棂,都是我曾经拥有过的。”本就贫瘠的土地加之恶劣的生存环境,更彰显出这些花的顽强生存意识,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她写杏花:“院墙经过风吹雨淋,早已经残破不堪,一半全塌了,另一半塌了半边,杏枝从半边墙伸出来,浅浅的,瑟瑟的,小心的,好奇又害怕。”那一枝四月里瑟瑟的杏花,多么像未见过世面的农家小女孩,依在破旧的院墙边。瞬间使我想到三四岁时的自己,父母不在身边,我躲在祖母的身后,不愿见生人,就像这一枝瑟瑟的杏花。
  在故乡踏破铁鞋亦无处寻梅。她笔下的梅花,是寻常人家贴在炕头的岁寒三友。她借他乡之梅,喻人间精神,一样领悟深刻。她把水仙描绘成“一万朵金盏”,恰恰是对外婆的千万缕思念,因为她外婆的名字就叫“水仙”。而她笔下的茉莉花,何尝不是我的祖母粗瓷大碗中,茉莉花茶汤上轻轻飘动着的一片馨香花瓣。看到动情处,仿佛她笔下的夹竹桃,就是姑父种在院子里的那一棵;她写的指甲花就是我家矮墙上的那一盆;写苹果花那一章,指尖笔下的柰子树,粉色花那么美,使我想起邻居家闺女,那个叫“柰子”的粉红脸蛋儿女孩,跟我年龄相仿,曾经是我的玩伴。她描写母亲种的蟹爪兰,我陡然想起,也曾是点缀过我母亲窗台的那盆花。
  她笔下的仙客来“花瓣翘起,像极了竖起的兔耳朵,所以又名‘兔儿花’。”“沾染了人间烟火气息的仙客来,开得热闹喜气。成天哈哈大笑一般。”妙语连珠而不乏童趣。应验了花的暗示:“仙客来,想念的人要来。”她的母亲盼来了分别几十年的表哥,两兄妹泪眼相望、无语凝噎,亦令人感动不已。
  作者以一颗对植物天然敏感之心,观察天人菊这一植物:一处在家乡关帝庙寂寞委顿的天人菊,一处是新疆街心公园茁壮明艳的天人菊。“天人菊,天人菊,可不就是天上的人,栽在人间的花吗?”境由心转,心存感恩之心,那便是,看山是山,看水便是水。
  读着这些家乡土地上盛开着的花花草草,仿佛含英咀华。勾起我对故乡的诸多怀想,慰藉了我久违的乡愁。这本书犹如一杯甘甜的美酒,绵柔而回味无穷。
  如今,指尖的散文,如根植于深山的兰花,馨香幽远,已经飘出山乡,飘出西太行,飘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多闻亦博学 信手妙采撷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在“指尖微语”中,曾经阅读了她的许多散文。为她的博学多闻、知识储备之丰厚,感佩不已。书中,她将古今中外的诗词、谚语、医药、文学等典籍,信手拈来妆点她笔下的每一种花。
  写梅花,她想起《红楼梦》里的诗句: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写桃花她引用《诗经》里的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合欢花她录用元好问的《江城子》:枉绣合欢花样子,何日是,合欢时。写天人菊,她想起了《吉祥经》里的一句——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曰:“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每一句都应用得生动贴切,画龙点睛。
  写紫菀花这章,她采集《神农本草经》中语句、南朝陶弘景记载、《本草纲目》的科属,把紫菀花的颜色、形状、药理等知识,做了全方位的解读。书中随处可寻她的知识积累,比如:“桑梓”喻故乡;“椿萱”喻父母;“并蒂莲”喻夫妻;“棠棣”喻兄弟。
  长期扎根林业工作,家乡的植物在她心里如数家珍。针对本书的定位“美丽乡村助读书系”丛书,她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每一朵花,将笔下花的科属和类别细化,为文浅显易懂,更易于激发小读者的兴趣。譬如,光丁香花就富含三十多个品类,每一品类下又分出好多种;金针的学名是萱草;棠棣和棣棠不是一种植物。紫菀花是菊科植物,它的头状花序是复伞房状。
  指尖来自乡土,了解乡村少年的理想和追求。《汝来看花》作为“美丽乡村助读书系”丛书,恰似一粒粒种子,其目的就是为新时代新乡村新少年的成长助力,助其生根、萌芽、成长。正如序言里说的那样:“面对这些适合乡村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字,我似乎可以看到,未来的他们,因今天的阅读引领而描绘出自己的梦和憧憬。这些梦,将根植于他们生活的山乡旷野,更将呼应着远方的星辰大海。”
  在“小镇的诗”新书分享会上,她对文学爱好者们说:“要多读书,要挣出读书的舒适区,要读一些艰涩深奥的书,不要单一。比如西方哲学、科学等书籍,会更加提升自己的阅读体验。”我立时明白,她的才思敏捷、学识广博、信手拈来,源于多年来的博览苦读、努力攫取,知识才能一点点累积起来。

乡蕴重教化 文思如涌泉

  指尖的成功,不仅在于她的天赋以及勤耕不辍,还在于家乡的人文气息对于她的文化熏陶。盂县——这座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曾经出过一百六十一名进士,位列山西榜首。古往今来,不仅是春秋时期护佑“赵氏孤儿”的忠烈之城;还出了初唐名臣张士贵;明末清初,文化大儒傅山曾寓居盂县多年,对盂县的影响巨大;现代还诞生了引领中国文学狂飙运动的文化名人高长虹。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使得晋盂大地上的儿女尊师重教,知书明理,不愧于“文化名邦”的称谓。
  书中不经意间透出一种久违的乡音。指尖谈到年少读书:“年少时喜欢胡乱翻书,不拘什么,拿起来就沉迷其中。”“不拘”两字,即“不限制或者不约束”的意思。放在这里,却是言简意赅,而且还是家乡老少的惯常用语。书中作者满含深情,娓娓讲述:五道庙,月亮大爷讲古话;在林场,养貂师傅给徒弟(指尖)讲旧版《诗经》。我想起祖母曾给我讲过的神话故事、戏文唱词。这种浓郁的乡土文化一代代传承,深深流淌在血液里,浓得化不开。
  指尖写花,也许会有人说,这是小女子心思。而我觉得,世间万事万物,如恒河沙广袤。指尖拈一枝“花”,来观照世界。恰恰印证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禅境心语。一朵花从植物母体中从孕育出蓓蕾到绽放,会经历风霜雨雪,如同人会遭遇百多挫折才能成长一样,读懂一朵花,也不是容易的事。她说:“人与万物心有灵犀是由来已久的。所以,我们从小被大人教导,要懂得世间万物平等的道理,要懂得爱惜,不论吃穿用度,还是树木花草、飞禽野兽。它们会感知你的好与坏、厚与薄。”
  有位作家说过:本来在寒冷地区粗放经营的马铃薯,一到南方土好、水肥、日照更充足的地区,倒愈来愈长不大了。他讲的是脱离了本土环境,反而影响了马铃薯的生长。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和事。正像指尖笔下的紫菀花——是一种特殊又强大的植物,不依附,不卖弄,不求,不怨。正是西太行山土壤适于这些植物的生长,使得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同样能开出艳丽的花朵。正是多年不离不弃地扎根于这一片家乡热土,指尖获得了非凡的创作灵感。家乡的花草树木,已经长在了她的心上,更是她不竭的创作源泉。

张迎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5-30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7期

  • 第2024-04-30期

  • 第2024-04-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