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山西诗人韩润梅新诗集《雪只是让树枝弯曲》研讨会在晋中召开,此次活动由晋中市文联和晋中市作协主办,太谷区文联协办。杨占平、梁志宏、杨新雨、赵少琳等诗人、评论家现场对韩润梅诗歌进行了点评。
韩润梅是晋中市太谷区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有诗集《石头垒起的故乡》。诗作见于《诗刊》《星星》《诗选刊》等。新诗集《雪只是让树枝弯曲》全书分三小辑,雪花的存在是关于人的存在和时间的叩问,深冬的傍晚、杏树下是对人情感的抒发。
诗集内容真挚感人,情绪饱满地对“真善美”作了讴歌和另类诠释。这句话是赵少琳对诗集《雪只是让树枝弯曲》的点评摘录——
恰逢六一儿童节,这似乎也是诗人的节日,因为有人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我笃定这样的说法。同时,我也相信,越会写作的诗人,他们所应用的语言越是想模仿孩子们的原生性,越想让语言具有洁净的孩子气。因为,这样的语言被我们大多数年长的诗人丢掉了,这可能是一个诗人在冗杂和经验的生活当中,形成了不自觉的对冲,让我们后来的诗歌表达充满圆滑亦或忧郁。这也让清明的诗歌有了一些老相。
诗集《雪只是让树技弯曲》是诗人韩润梅公开出版的笫二本诗集,是诗人肩负着诗歌的意象和立意的笃定前行。一个诗人和语言的斗争,就是要在诗意上取胜,这包括在形象、意境、手法以及思想上的创造。这种理想要表现出一种奢侈和旷达。现在让我们进入韩润梅诗歌的现场,看看她是怎样力挺和养育她的诗歌的。
一只坛子
空着
就那样一直空着
很久了
没有放过任何东西
总应该放点什么
整个晚上
在做饭的空档里
都在想这件事
随便放点什么吧
茶叶、盐巴、咸菜、醋
生活中的,随便什么
作为一只坛子
一直空着
是没有道理的
从这首诗的表面上看,看似作者在写一只空空的坛子,写一只坛子的空荡与散漫。但它的寓意是来自于对人的提醒和善意,是她务实性的对于现实存在本能的理解。这首诗是有一些前倾的姿态和先锋性质的,这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开放性和思考的硬度。这反映在题材的险峻和空灵上,以及作者在写作上不屈不挠的发现与策动。这是作者近似于职业性的思考,和在较强的阅读背景中的一次较为轻盈、延展、泼辣和放手的养育。
在韩润梅的另一首诗歌《红叶》中写了三个段落,第一段落是这样写的:
我们去看红叶
希望它们挂在树上,红红的
像一团团火焰
像树上结出的喷薄的力量……
这几句诗看似是在不经意间写出来的,但红叶的红色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光芒和献身,代表了一种挚爱和迟暮。作者选择红叶作为标题,这本身就埋藏着作者喷薄的立意和茁壮的想法,这种立意和想法就是支撑和完成一首诗的筋骨,让一首诗能够挺直地站稳和站立起来。这种上进,同时鼓舞了读者阅读的热情。
在诗的第二段里,作者是这样写的:
我们去得迟了
就像没有等到要来的人
遗憾地闭上了眼睛……
跌宕起伏,世事无常,这突兀的一笔带给了人们多少的联想,也留下了人们内心里多少的疤痕。世间有多少情感不能如愿,世间有多少情感让我们欲罢不能。作者在这一段的设计和安排上是用心良苦的,这种不动声色,也酷似一道锋线,使作者在下一段的想象中悄然地拧紧了这首诗的立意。
诗人在诗的最后一段写道:
它们躺在我们要走的路上
厚厚一层
有的已经干枯
风吹着,沙沙作响
我们踩上去
好像它们的尸体
抬高了我们的身体
我想起母亲
为我们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我知道诚恳的读者包括敏感的诗人一定读懂了这些句子。诗人对红叶的表达,已经让人领略到了红叶足够的崇高。作者把笔锋一转想起母亲,巧妙的连接和转折,以至使这首诗歌的表达脱颖而出,高大了起来。这是立意上的胜利,这是技术上的胜利,这是语言上的胜利,这里我还是要特别强调的是结尾的胜利。
一首诗的结尾好坏决定了一首诗的胜负。我曾经在我的学诗札记文章中这样写道:“在一首诗里,前面的句子和段落都像妃子和佣人,而最后一句才是皇帝。”一首诗能不能开眼,最后一句是一首诗歌的重要部分。就如一片帆和湖海的连接,它能够推动一只船以及整首诗歌驶出狭窄的港湾。
本报记者董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