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文化长廊

梦入红楼第几层

  

朱珠

  红楼一书,脍炙人口,阅者各有所得。玉钗金屋、芗泽罗襦间的悲戚欢愉,大观之园、太虚幻境中的盛衰循环,引人心荡神怡。茶初酒半,灯尽香温之际,有《红楼梦》陪伴的岁月,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得香气。
  于我而言,《红楼梦》是生命旅伴。襁褓之中,在祖母红楼诗词的吟诵中入眠;髫年稚岁,留下不识“黛”字、误读薰玉的笑话;豆蔻梢头,难免多情善悟,笃爱深怜;花信年华,沉醉林下风清,山中雪满。色空幻境,作者增好了之悲;哀乐中年,我亦堕辛酸之泪。风月宝鉴正面的人间百态、洞察人性、揭示世情、文化反思、哲学探索、审美倾注让我感受历经繁华和覆灭的凄凉,体验到遍历沧桑后的执着、悲悯与人间大爱。
  于我而言,《红楼梦》是人生向导。离合悲欢之际,升沉显晦之时,假作真时真亦假之惑、花容月貌为谁妍之问、齐眉举案意难平之憾、才自精明志自高之叹、机关算尽太聪明之累、情天情海幻情深之困、一场欢喜忽悲辛之痛、生关死劫谁能躲之恨,一再叩问心灵。志在林泉的黛玉锦瑟濡耳,笔墨生香;小惠全大体的宝钗望之若春、从容大雅;温柔和顺的袭人方圆自在,雅量容人,桃李春风的李纨宁静淡泊、得宜宽严……人文关怀的精神滋养抵抗了岁月的蹉跎,沉淀了光阴的故事。
  于我而言,《红楼梦》是精神家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儒、道、佛三教基础上的。在三教之外,法家也在历史的后台发挥着影响。《红楼梦》生动描绘了一系列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人物形象,如理学的宝钗、贤德的元春、节烈的李纨、无为的迎春、名士逍遥的湘云、六根不净的妙玉、斩断尘缘的惜春、严刑峻法的凤姐、兴利除弊的探春……从《红楼梦》中,能充分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找到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于我而言,《红楼梦》是大观世界。1980年7月,中国红学会在哈尔滨成立。这座城市以松花江、太阳岛著名,我却情牵于有“金源福地、皇家道场”之称的松峰山太虚洞;站在昆明大观楼“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长联之前,联想“命在大观园勒石,为千古风流雅事”的红楼文本;在琉球王宫首里城看到“琴书全雅道,兰桂起香风”的汉装美人屏风,思绪回到擅琴的元春、擅书的探春与兰桂齐芳的红楼大结局;在洞庭君山湘妃祠前,凝望着娥皇女英的塑像,产生钗黛合一是湘妃的灵感……
  于我而言,《红楼梦》是裁判法则。《红楼梦》伴随了我的法官生涯,判冤决狱的平儿仁能善断、清能有容;理家大观园的探春明不伤察,直不过矫;协理宁国府的凤姐杀伐决断、治世能臣……从她们身上,我看到公正与担当的力量;乱判葫芦案的贾雨村枷锁扛肩、弄权铁槛寺的王熙凤哭向金陵,受私贿的老官徇私翻案,图便宜没行止的贾瑞命断风月鉴,时刻警醒我保持对权力的敬畏。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的绛珠还泪案、水月庵掀翻的风月案、石呆子的古扇案后的波谲云诡,激起我一探究竟的职业兴趣。
  历经十年的不懈探索,我撰写出版的《朱评红楼》,从深圳法官大讲堂出发,走进最高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兄弟法院,走进机关、团体、社会组织,走进多个高校,与广大红友一起鉴证风月,慧生顽石!2021年《朱评红楼之绛珠还泪案》经岳麓书社出版;2022年10月《朱评红楼,只为家国情浓》获深圳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会2022年“玫瑰书香”女职工主题阅读活动线上活动人气作品第一名。如今第二本专著《朱评红楼之神女如梦令》已完稿付梓。
  大观行乐,太虚演曲;朱评拍案,红楼惊梦。最后为读者诸君分享下我写的《朱评红楼》之提纲:
  真对假,有对无,复楚对吞吴。拍案对说法,勒石对宁胡。和氏璧,灵蛇珠,高峡对苍梧。南粤纪,大风歌,荒宫养麋鹿。定乱代兴思寄奴。
  成对败,是对非,疑云对迅雷。惊梦对传情,折桂对寻梅。茜香罗,黄金锁,岭南对塞北。赤壁赋,广陵散,故垒成青灰。沉烽静柝有明妃。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06期

  • 第2024-06-04期

  • 第2024-05-30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