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文化长廊

我的语文老师

  

谭曙方

  十多年前,我去看望杨庆宽老师,并送她一本我的新作《时代的肖像:地图背后的故事》。几十万字,又是写地图的,想着杨老师也没有多大兴致看,即使想浏览一番,也太费眼神了。之所以带着一本书去,也就是想让老师高兴,表明学生我又写了一篇“作文”吧。
  杨老师是我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太原九中读书时的语文老师。她看到我又有新作非常开心,在闲聊之际,还把这本书递给了她丈夫陈晋华先生。陈老师毕业于北师大地理系,该专业离不开地图,他一看是写地图的来了兴致,当即打开目录浏览起来。我对陈老师说:“我的语文是杨老师教的,是杨老师让我喜欢上了写作文。”杨老师微笑着沉默不语,陈老师则笑着说:“杨老师只是给你引个路子,算是启个蒙吧,主要还是靠你自己。”回头想来,说杨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还真是恰如其分。
  五十多年前,在我们中学校园里也有不修边幅的老师,可杨老师服饰考究,整洁得体,她仪表优雅,为我们讲课时总是神采奕奕。有语文课的时候,当预备铃声响起,就见她略显匆忙地朝教室走来。“杨老师来了!”总会有同学会这样提醒。那时许多同学一边向教室走一边朝她的身影望去。她那个匆忙的身影就这样长久清晰地定格于我的记忆之中。
  杨老师说标准普通话,上课时面带微笑,那微笑仿佛与生俱来,即使是批评学生也是微笑着,并夹带着一些疑问句,那神态似乎在耐心期盼着你回答一个问题。那时,欧仁·鲍狄埃的《国际歌》词是重要一课,她字正腔圆地讲解这一课时,学生们竟然保持了难得的安静秩序。她既不是我们的班主任,又没有某些男教师的严厉,说不来她的课堂秩序为什么就好许多,或许就是她的讲台形象让我们为之眼前一亮,感觉到这就应该是我们所信服的老师。学校教工住宅区与校园一墙之隔,我去过杨老师家,两间屋子并不宽敞,她与我们交谈的间隙,还时而吩咐着自己的孩子去做些家务。那个年代的教师并不轻松,对学生轻不得也重不得,可她给我们上课时是那样的超凡脱俗,总是将最佳的精神状态展示给学生看。
  她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课,是讲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先讲陆放翁的坎坷生平,而后逐词逐句地讲解,声情并茂地朗诵,尤其末尾两句,更是反复吟诵,仿佛是要将其中所蕴含的难以言表的韵味释放出来,让我们用心灵去感悟。她饱含感情的抑扬顿挫的声音,竟然穿越了五十多年的岁月常常萦绕在我耳际,有时候我会用这声音去忆起她讲课的内容。说老实话,她当年对这首物我融一“咏梅”诗词的赏析,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当然还是太深奥了,但杨老师真是给了我一个美育启蒙,凭借着她那磁力般的音色,我最起码是储存了词中那些凄美的意象,而后随着岁月流逝,随了自我人生的曲折延伸,自然会不断地从这首词中体会出其韵味来。没有美育启蒙的教育是可悲的,你在日后可能会以丑为美。我够幸运的,遇到了杨老师,用心聆听了她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我小学时的日记只能算是流水账,是杨老师教我开始写作文。起步异常艰难,不是写出来不及格,而是根本就写不出来。慢慢地悟出,为人要老实,可作文却不能太实在。有一次,我为杨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发愁数日,竟然不知如何下笔。还是大院一位邻居小哥给我侃出一线灵感,他说你不能老老实实地看到什么写什么,得敢胡思乱想,得会用比喻。经他这么一点拨,我还真就写出了一篇写节日的作文。没想到走运了,杨老师不仅给我的作文画了许多红圈,更给力的是,还将这篇作文贴在了从教学区到食堂必经过的板报栏内,这等于是向全校学生展览了我的“大作”。我着实为此兴奋了好一阵子。事情还远不止此,我从害怕作文转变为喜欢上了作文,还在学校大会上做过上台发言。记得,有一次从台上下来坐下之后,旁边的一位同学低声问我,这是你自己写的吗?他显然是不相信我那些花里胡哨的词是自己想出来的。无论如何,有一点确凿无疑,我是真的喜欢上了写作并且坚持至今。
  我儿子读中学时有点偏科,我常去烦扰杨老师,向她请教。那时杨老师已退休,她特意介绍一位资深老师为我儿子补课,校正了他的学业之路,之后儿子也幸运地考上了重点大学。每每想到此,感恩之情便难以释怀。
  近年来,每当我去看望杨老师后告别时,总是反复劝她别下楼梯送我,她便站在家门口扶着楼梯扶手看着我下楼,且总是提高嗓门说一声:曙方,你若有了新书,一定带来送我,我很喜欢!
  杨老师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她的微笑和声音依然年轻,就像当年给我们上课时一样……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山西省散文学会会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06期

  • 第2024-06-04期

  • 第2024-05-30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1期

  • 第2024-05-16期

  • 第2024-05-14期

  • 第2024-05-09期

  • 第2024-05-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