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文化长廊

书里书外见精神

  

武俊林

  一篇又一篇地品味着杨老师《自珍集》中的文章,越发觉着他立言行文与立身行事是那么地相似,真的应了那句话——“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杨老师杨进,曾经是我在《太原晚报》时的领导,他与我亦师亦友,过从甚密。
  有的人喜欢香烟,有的人喜欢美酒,而杨老师喜欢的却是读书。记不清有多少次,每次敲开杨老师办公室的门,他不是在修改报纸大样,就是在看书,边看还边用铅笔在书上写写划划。多年来,杨老师是身边每次聊天唯一一个问我“最近看什么书”的人。这个高级的问题经常让我感觉到自己不高级,进而督促自己多多少少看一点书。
  双目炯炯有神,思维敏锐活跃,妙语风趣解颐,身心状态俱佳,这些都让杨老师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很多。我想,这就是书籍涵养精神的结果,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非药能医俗”。
  1999年12月我考进《太原晚报》,但杨老师对我的影响远早于这个时候。1995年寒假,大三的我到太原晚报星期刊实习,杨老师那时是这个部门的副主任,那时他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一天下午,星期刊办公室里只有我这个实习生,杨老师推门而入。忙完事情后,他开始问我的情况,我俩聊了起来,越聊话越多。没想到一位编辑竟把一个实习生这么当回事,受宠若惊的我全身心地投入交流。杨老师告诉我,喜欢新闻工作,就要有新闻理想。在他看来,新闻理想就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交流持续的时间有些出乎意料,直至天色渐晚,暮色渐浓。我从央企毅然到了《太原晚报》,从记者到热线新闻部副主任,再到热线新闻部主任,当过太原日报社劳模,还获过中国新闻奖,指引我的就是这个新闻理想。
  我转行做了高校教师后,总是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找对口单位实习,去实践专业,去接受精神思想上的熏陶。
  在报社,杨老师的才情是大家公认的。2009年春天,在《太原日报》《太原晚报》竞聘副总编辑的演讲现场,杨老师脱稿演讲,挥洒自如,还即兴诵读了一首自己的新诗,抒发了年届五旬但事业未成的焦虑与感叹。他的不落俗套与投入、真诚,打动了现场的同事与领导,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把他送上报社领导的岗位。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见演讲把选票征服得如此彻底。
  杨老师秉正直言的个性,也是他鲜明的标签。他从不唯唯诺诺,人云亦云。有些时候,不管是在会议上还是在电梯里,他都会说出自己独立清醒的看法。正因为如此,有的领导和同事忌惮他,担心什么时候他来几句让他们不知如何应对的话语来。
  杨老师的这种性情,也让他原则分明。不该吃的饭他不吃。一天中午,我请同事准备去饭店吃饭,出了电梯在新闻大厦楼下碰见了杨老师,我极力邀他同去。杨老师淡淡一笑,说“家里有事儿”。在饭店正吃着饭,杨老师打来电话:“记住,以后叫我吃饭要提前约。今天中午这顿饭我就不吃了,就这样!”呵呵,我当然记住了。还有,不该写的书评他不写。杨老师给不少作家写过书评,其中不乏李国涛、韩石山、谢泳、林贤治等名家,影响力越来越大。社会上的一些作家也想让他写,有的还有官员身份,但杨老师都委婉地回绝了。问原因,原来是杨老师瞧不上他们的人品或文品。再说一点,不该署的名不署。2016年8月,热线新闻部策划推出了那篇后来获了中国新闻奖的追踪报道,有慧眼者当时就断言这篇东西能冲击大奖,遂建议杨老师署上自己的名字,但他拒绝了。我听说后,又去劝杨老师。杨老师分管热线新闻部,署个名再合情合理不过。但他还是不答应,他说:“这篇稿子不错,可我确实没有具体贡献。实事求是,这样的稿子我不能署名。”
  不遇事情,不知道杨老师身上还有一股无所畏惧的侠义精神。2014年春夏之交那几天,我的心情格外好,因为我刚刚通过竞聘,扶了正,成了太原日报社的中层正职。多年的心愿成为现实,有些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感觉。
  6月初的一天,根据《太原晚报》编辑部领导的安排,热线版刊发了滨体中心奥林海世界水上乐园因消毒剂使用过量而导致百余人患上皮炎一事。这是一则同质化新闻,黄河电视台、太原电视台均在这天报道了此事。然而,两天后,市委主要领导无意中看到《太原晚报》的这篇报道后大发其火,认为此事易引发群体事件,不应该报道,要求太原日报社解释此事。
  惹了这么大的人物,我心里清楚这次的事儿不小,很可能这个屁股还没坐热的主任位置保不住了。只是连累了杨老师,他本身分管我,又是发稿那晚的值班总编,和我成了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按理来说,这篇报道是晚报编辑部安排采访的,且是按正常程序发的稿,要说责任,绳子上还应该有其他大蚂蚱。几天后,报社专门为此召开中层以上干部大会,时任社长宣布我和杨老师对此事负责,责令我俩作出深刻检查,检查将附在报社党委上报的“情况报告”后面。当时,我仿佛一下子掉进了冰窖,从头凉到了脚。就在这时,杨老师挺身站了起来,他大声地说:“社长,这篇稿子是编辑部安排采写的,责任不应该由我俩负,我俩也负不起这个责。如果党委非这样认定,那我宁愿全部担下这个责,检查我来写,与武俊林无关!武俊林有什么错?他只是奉命行事。”闻听此语,众人纷纷投来钦佩的目光。面对突发状况,我惊愕无比。这种情况下,社长不由分说,当场宣布:检查由杨进来写,武俊林不用写了。后来,报社将杨老师的检查交了上去。那些天,市委分管意识形态的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及我们的社长为此头疼不已,我心里也七上八下。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也即两个月后,那位大领导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中纪委调查,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才气,傲气,骨气,侠气。杨老师的身上蕴含着这四种气质,他的书里也散发着这些气息。这气质,这气息,便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力量。这真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书里书外见精神。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0期

  • 第2024-06-18期

  • 第2024-06-13期

  • 第2024-06-06期

  • 第2024-06-04期

  • 第2024-05-30期

  • 第2024-05-28期

  • 第2024-05-23期

  • 第2024-05-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