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栋
再次见到魏永轩老师是晋中市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现场。这次活动日有一项重要内容那是即将在晋中市博物馆举办的《繁花—火柴盒上的锦绣中华》大型展览,这次活动的策展人便是魏永轩老师。展览以为火柴盒贴花为艺术主线,通过丰富多彩的火花贴花,火柴实物和书籍等相关展品,通过《人类薪火》《繁花似锦》《时光遗珍》《华彩灼灼》等板块,带领观众领略火花中蕴藏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信息,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本次展览独具匠心,一改观众传统的“走马观花式”观展活动,专门针对青少年退出了“感受历史,触摸文明”和“火花之旅”的社交活动,提高了青少年在整个展览活动中参与性,让广大青少年在沉浸式的观展过程中,近距离的与文明对话,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培养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小小的火柴,点亮万家灯火。
火柴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中国每个家庭生活必须品,由于技术的进步,火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那份深藏在人们内心中关于火柴的记忆从未走远。此次展览展出大约四千多件关于火柴藏品,大部分为魏永轩老师提供,这些火花珍藏均为老师多年来不惜重金,多方奔走,精心搜集而来。
展览中的一枚枚火花也唤起我对火柴盒的记忆。
我出生在山西平遥火柴厂附近的一个农村,平遥火柴厂曾今是中国八大火柴厂之一。当我开始记事的时候,正好是平遥火柴厂最红火的年代,那个时候农村经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部分农村家庭吃饱肚子已经不是什么问题,甚至有的家庭几乎天天都能吃上白面,但是我们家日子家里日子却过得紧巴巴的,主要因为是那个时候奶奶身体不好,需要常年吃药,生弟弟时由于超生的罚款,也让家里欠下了一大笔外债。而那时家里收入除了种地,还有就是靠父亲在砖窑上背窑为生。说起背窑,可能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的人有些记忆,那个时候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砖窑,而那时砖窑的生产条件极其恶劣,机械化程度比较底,砖的生产过程大部分靠人工完成的。制砖主要包括上土、制坯、晾胚、入窑、烧结、窨水、出窑等工序,最早砖窑外形看像一个堡垒,如果从高空俯视就像张开的大口,民间将这种砖窑称为“大口窑”。入窑和出窑的过程其实就是将干胚背入窑中和将烧成的青砖从窑里背出,这个过程全部靠人力完成,平遥民间称为“背窑”。这是砖窑上最苦重的活,那时一个窑工一趟要背30多块砖,一趟就是将近120多斤,而这样过程窑工们一天最少要重复300个来回,干十几个小时。特别是烧成砖的出窑时候,窑火虽然己经熄灭好几天,但是窑里余温还没有散去,砖窑里面温度就比外面高10摄氏度左右,烧成的成品砖如果你用手去搬还有些烫手。在窑里干活的窑工除了耗费大量体力,还要忍受高温的炙烤。尤其是到了夏天,干完活的窑工可以说全身没有一件衣服是干的。就在那样恶劣工作的条件下,窑工们一天也赚不到10元钱,按说在那个年代一天10元工资也还行。可是那时候的砖窑过了清明后才能生产,冻土就得停,所以一年只能干半年。平时如果遇到天阴下雨或者停电砖窑就必须停下来,所以窑工们一年也赚不到多少钱。那几年也正好赶上家里正在盖新房,所以一家人的开 销都是精打细算,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平时更是粗茶淡饭,缺盐少油。
家里的粮食有时不够吃,父亲听说火柴厂工人日子好,就把家里麦子磨成白面去火柴厂的工人换粗粮,大约一斤白面能换一斤二两粗粮的样子。对于换粮这件事情,现在年轻的人可能不太了解,那个时候虽然已经取消的粮食的供应定额制,粮食供应已经商品化了,但是小麦的产量低,种植面积少,白面的供应还是相当紧张。当时老百姓有句俗语;什么是好日子?那就是除了白面没有吃的,除了打麻将没有干的。这反映出当时老百姓生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是相当匮乏了。
后来,父亲和火柴厂的一个干部熟悉起来,他知道我们家里的情况,告诉父亲说火柴厂现在生产任务紧,火柴盒供应不上,想在附近农村找一些农家给厂里糊火柴盒,糊一千个火柴盒给三毛钱,这样一个月我们家大约能多赚十元左右的收入,那个时候十元钱就可以买一袋白面。昏暗的煤油下,我和姐姐经常帮母亲糊火柴盒,母亲是个持家的好手,即使在那个最难熬的年代,也能把一家人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浆糊火柴盒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场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照明用的煤油灯点的时间长了灯芯变短了,屋子里显得暗淡,母亲就会用针将煤油灯芯挑长,有时候用力稍大就把灯芯挑的长了,这时母亲为了省油还会用剪刀剪掉一截。我的童年在糊火柴盒中度过的,在那个艰难的日子我并没有因为过早的参与劳动而觉得不幸,反而比同龄人更加幸运,因为火柴盒成了我儿时的玩具,我和发小就像现在孩子们玩的积木玩具一样,我们用火柴盒堆砌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也让我的童年多了一份不一样的童趣。
此次观展的过程中,魏永轩老师耐心为参展的观展的游客讲解火花展品背后的故事和中国火柴工业的发展史。看着他忙绿的身影,与他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渐渐浮现的我眼前:大约的五六年以前,书香晋中书友会组织的一次读书会活动中,他其貌不扬,衣着朴素,但是待人谦和,温文尔雅,闲聊中思路清晰,谈吐不凡,是一位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那次读书会上魏永轩老师为书友们作了题为《书山风景独好》的精彩讲座,整个讲座包罗万象,精彩纷呈。魏永轩老师分别从读书之量、藏书之质、治学之法、阅读之美、读书所得、或有所缺、学以致用、大成智慧等八个方面,结合多年来他的阅读感悟与技巧,给书友们带来一场文化盛宴,也让我获益匪浅。与老师相识时真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一连串的变故让我彷徨、迷茫、不知所措。其间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我萌生并开始了长篇小说《平遥一家人》(暂定)的创作,说实话自己并非科班出生,也不懂什么是小说创作,之前与一些文坛前辈交流中,得知小说创侧重与人和人性的思考,而我的创作主线讲述普通劳动者劳动和创业的艰辛和近代平遥古城的风雨变迁,我固执地认为小说创作不应该仅仅关注人性的思考,也可以关注到政治、经济、民俗、文化、伦理、社会等要素,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创作有点“不伦不类”,萌生退却和放弃的想法。在魏老师的那场讲座的中讲到钱学森最喜欢的诗句“事理看破胆气壮,文章得意心花开”,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小说的创作除了坚持小说创作的六要素,其他的需要创作者想象力和创作力,所谓“文无定法”就是文学创作的“理”,为劳动者而歌、为生我养我的故土而歌,就是创作的“意”,纵然创作中会有很多不足,但是要坚信瑕不掩瑜。
魏永轩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播活动,是什么让魏老师不惜重金,搜集散落在民间的遗珠,为宣传传统文化呕心沥血,有人说是热爱,但我更认为这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和知识分子的良心。
文运与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翻开中国的史书,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战争、灾害等是多么的频繁,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有了像魏老师这样的有识之士为保护中华文化,奔走呼吁,才使得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从未中断,直抵今日且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