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悦读茶坊

国家图书馆变自习室?

——从国家图书馆2023年5月入馆服务政策调整说起

  

段萌婕

  作为馆藏近4500万册(件)的亚洲最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是无数国人打卡、阅读、学习甚至是“朝圣”的文化圣地。国图年接待读者300余万人次,馆藏文献流通2000多万册次,在公益文化服务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国家图书馆兼有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但国图的首要定位是国家总书库、综合性研究型图书馆。如何平衡两者之间在各方面产生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国图。
  事实上近年来国图接待到馆读者的“门槛”越来越低,对进馆读者的学历要求一降再降,办证量逐年递增,开馆时间也延长至全年无休。在五一、暑期、十一等黄金时段,国图日均到馆读者量突破一万次。但在2023年6月之前,读者到馆是必须存包、不可携带书包、个人资料进入馆区、各阅览室的。这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图阅览室是服务于查阅本阅览室文献资料的读者。自2023年5月30日起,国家图书馆调整了读者的入馆限制:到馆存包不再是必须,只要通过安检,就可以携带书包、个人书刊资料进入大部分馆区和阅览室。这一服务政策的转变,意味着国图在不断更新对其提供的文化服务空间的认识与定位,并在实践中随之调整服务模式。在入馆政策调整后的半年来,每天一大早不到开馆时间馆区外读者就大排长龙,不到中午各个阅览室就座无虚席。国图成了北京市很多大中学生以及社会人士上自习、备考的热门选择。甚至在周末、暑期等高峰时段,自习、睡觉的人士占据了多数阅览坐席、沙发,想要看书的读者不得不席地而坐。
  眼下,随着就业压力增大,年轻人掀起考研考公考编热潮,包括在校学生在内的中青年对公共学习场所的需求激增。在收费的商业自习室、咖啡馆、快餐店等场所外,公共图书馆无疑是最佳的自习场所。公众不仅能够免费使用安静良好的空间环境,还可以在学习之余浏览丰富的藏书、听讲座、参加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对公众而言,公共图书馆已经不再仅仅是阅读的空间,不必成为读者亦可使用图书馆这一文化空间。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服务。从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来看,随着数字阅读的日益普及,实体图书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公共图书馆需要重新梳理、重构自己的服务体系来适应社会阅读生态的变化,积极回应社会民众的困惑和需求。其工作的重心也需要从“解决藏用矛盾为主”向“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化,逐渐由“书的图书馆”走向“人的图书馆”。
  普通大众“扎堆”国家图书馆上自习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大众使用图书馆的方式在转变,但也暴露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北京市的社区图书馆虽然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事业的建设基本形成了以街道单位的服务网络,但在信息发布、场所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社区图书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很难得到公众青睐。对于渴望拥有免费且优质公共文化空间进行自习备考的公众来说,以国家图书馆为代表的区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依旧是唯一的选择。到国家级别的公共图书馆上自习,意味着即便是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依旧存在着总量不足、服务场所分布不均等问题。2018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当按照平等、开放、共享的要求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国图在其“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了国家图书馆仍将继续承担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为支持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平台与服务。正是基于民众需求和国情考虑,国图进一步放宽了读者的入馆限制,大部分阅览室因此兼有了公众自习空间的功能。在服务政策、方式等方面不断调整创新的国家图书馆,努力让更多的人爱上图书馆,为实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在服务政策调整后,国家图书馆的多个阅览室呈现出“一座难求”的火爆景象。但当相当比例的读者到馆是为了上自习后,阅览室中丰富的馆藏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呢?到馆人数的激增是否能真正带动文献流通量呢?此外,在有限的阅读空间下,如何平衡自习、休闲等非研究型读者与进行文献查阅的研究型读者产生的冲突呢?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打造新型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对国家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来说,打造支持公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拓宽阅览空间服务范围只是开始,更需要持续推进全民阅读服务创新,推进线下服务空间智慧化升级,才能打造出更智能的开放共享的学习交流空间,从而促进图书馆与读者、社群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以读者较为喜爱的国图北区的中文图书借阅区为例,这里不仅可以提供传统阅览室所能提供的安静优良的学习、阅读环境,还能依托RFID技术进行智能借阅,实现智能借阅与传统借阅并存。同时,国图还利用总分馆优势,将馆藏复本文献投入其图书借阅流通体系,实现外借服务拓展,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全国读者的阅读需求;并结合智慧图书馆建设,建立了全国图书借阅云平台,打通与合作馆间服务平台的连接端口,实现对文献的动态管理。
  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公共图书馆不仅努力推动全民阅读,更致力于缩小数字鸿沟、培养公众的全媒体、数字等多元素养,着力打造成全媒体时代的复合型图书馆、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图书馆。以国图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正不断加强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开放的知识服务平台,切实提升读者线上线下的阅读学习体验。如国图正大力建设“数字孪生国家图书馆”,在北区二层推出了5G新阅读体验区,读者可以通过VR、AR等新技术进行沉浸式阅读。据统计,国图一天的开馆支出有十几万。如果公众到馆仅仅是为了自习或者借阅一些社区图书馆就有的大众类书籍,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只有善用国图的丰富资源,才能让每一次的到馆收获更充实。此外,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仍旧稀缺的现状下,不断提升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的覆盖面、吸引力和服务效能,实现读者分流,才能减轻国图等大型公共图书馆面临的读者接待压力。
  在大力推进文化强国的发展愿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使命是在全社会实现平等服务。对公共图书馆来说,增加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供给,不仅是提供充足的、适宜的物理空间,还应提升拥有、提供文献和信息资源的能力,图书馆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不断丰富阅读服务项目,使读者能够更高效地、满意地使用图书馆空间进行阅读、学习、社交等活动。

  作者单位:国家图书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1期

  • 第2024-07-09期

  • 第2024-07-04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6-27期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