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理论探索

浅谈“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底蕴与提出意义

  

杨静怡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凸显了两者之间的高度契合。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将其转化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以高度文化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之后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对“第二个结合”做了强调,也就是说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一、“第二个结合”的传统文化底蕴

  恩格斯指出:“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一)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文化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具有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性。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得文化具有了历史性特征。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与社会的物质基础密切相关,因此,文化的发展必然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历史的特征。
  2.文化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传统文化蕴含着体现人类物质生产本质属性的永恒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这意味着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3.文化的动态性。传统文化并非僵硬的固定的历史产物,而是随着现实运动不断发展的有机体。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处于从“过去”到“现在”的更新演进中,新的文化绝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完全复制和照抄,而是根据时代需求进行自我扬弃后不断更新发展的结果。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始终活跃于新的文化系统,也必然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展现出新的面貌、被赋予新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被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它们诞生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思想体系也不一样。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西方,主要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内容,用于解析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本质,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将儒释道等不同思想流派凝结在一起,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思想等诸多领域中留下了相当宝贵的遗产。表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和思想上有高度的契合。
  1.哲学理念的相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中也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女娲造人、“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特征。这些故事展示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强调了劳动和实践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念相呼应,因此二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有相似之处。
  2.经济思想的共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研究生产关系,揭示了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则通过实践和理论探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主要关注农业、商业、货币及财政政策等领域。尽管中国传统经济学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其核心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追求有着相似之处。中国传统经济学强调劳动的重要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相契合,认为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有助于社会繁荣发展,并维护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稳定。
  3.社会发展观的相通。马克思主义重点论述的科学社会主义,涵盖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总结。相较之下,中华传统文化虽未详述未来社会的具体预期,却表现出与唯物史观的共通之处。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认为天地人物按规律发展演变;历史进程中形成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形态的划分相类似。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有显著契合。

二、“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突出强调了“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一)结合新时代特征,将文化建设提到新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我们党在持续深化“第一个结合”的过程中对世情有了精准定位,发现了世情与思想文化紧密结合且不断变化。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党认真思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同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要素。例如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便提到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中华传统思想与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有着深刻关联;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在联系;再如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等等一系列思想,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二)深刻阐明“结合”的内涵,明确提出新的文化使命
  “第二个结合”不是对“第一个结合”的简单补充,而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就更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繁荣兴盛,为我们党不断探索创新适应中国当下实际情况的理论和制度提供坚实的民族文化基础,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发展筑牢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只有始终坚持“第二个结合”,自觉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根本上增强我们党和人民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
  (三)提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促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血脉。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发展推进,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到对它的“发展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两创”,即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可以让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持续熠熠生辉。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可以继续加快,被我们传统文化滋润了的马克思主义,已被内化为中华文化的新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作用,也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础。“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为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将丰厚的文化资源运用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上,也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

三、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两个结合”,这是继毛泽东同志之后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弘扬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内涵和意义,重视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老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
  [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1-07-02.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7-23期

  • 第2024-07-18期

  • 第2024-07-16期

  • 第2024-07-11期

  • 第2024-07-09期

  • 第2024-07-04期

  • 第2024-07-02期

  • 第2024-06-27期

  • 第2024-06-25期

  • 第2024-06-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