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地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乡村生态振兴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得以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布局。发展绿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举措,对于乡村生态振兴以及农业强国的建设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现阶段,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着区域间同质化严重、发展不充分、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等挑战。未来,推进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于:探索与创新绿色农业宣传策略、点面结合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完善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
一、当前我国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作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途径,绿色农业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发展绿色农业既要竭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要达成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是一场持久战。
(一)区域间绿色农业同质化严重。在从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化的过程中,浙江等先行省份在田园休闲、耕种体验、绿色农产品等方面成果丰硕,使得一些后来者出现了“拷贝先进”的现象,造成了不同区域的绿色农业同质化问题。
(二)绿色农业发展不充分。乡村生态振兴意味着我国绿色农业需要充分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地方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国绿色农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然而绿色农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三)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绿色农业一方面需要改进农村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振兴,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然而由于我国的农业生态产品价值不高,加之地方的短期性行为,致使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富民的实现陷入了困境。
二、绿色农业面临挑战的成因剖析
我国农村地区由于自然、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发展进程较为迟缓。推进绿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只有具体分析困境的成因才能找准问题的症结,进而制定相契合的措施解决面临的困境。
(一)各界对农业绿色发展理论的认知不够深入。当前我国不同区域间绿色农业的同质化问题,主要在于对农业绿色发展理论的认知不够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生态文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全国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指导思想。部分地方政府由于对“两山论”的认知不够深入,将绿水青山狭隘地理解为绿水和青山,在后续的开发中难免只关注到绿水和青山,从而忽略了其他具有开发价值的生态资源,进而引发了开发的同质化问题。由于对绿水青山的稀缺性缺乏认知,仅关注到其经济效益,导致未能对相关的人文资源等无形资产进行有效关注,使得原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也无法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二)科技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国绿色农业面临着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整体进程。就绿色农业发展不充分而言,科技因素是造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原因。首先,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其次,科技推广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再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后,科技管理机制不完善。
(三)生态富民通道不畅通。我国乡村的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农民的经济优势,主要原因在于生态富民的道路不畅通,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难以体现且核算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和专业的核算体系来量化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这种核算体系的缺陷导致对农业生态产品价值的认知偏差,不利于政策制定和农业生态产品的开发生产。
三、未来绿色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绿色农业的发展既需要农业生产主体的内生动力,又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只有从多个维度着手优化实践路径,才能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一)探索与创新绿色农业宣传策略。宣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宣传的效果和质量。得当的绿色农业宣传对于转变农民观念、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落后过时的绿色农业宣传则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导致事倍功半。因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绿色农业的宣传方式。
(二)点面结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的发展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相关政策的配套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农业发展的状况。我国绿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做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之外,还要理顺各部门间的职权关系,完善相关的约束机制。
(三)完善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农业生态产品是实现生态富民的重要依托,为此需要不断完善农业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农业生态产品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农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完善农业生态产品交易市场。(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