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中华诗词所独有的声韵美及其体现出的情感,是令人神往和难以言传的意韵之美。
《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中华诗词是中国文化展示其自信力的底气,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一。
中华诗词与书法交汇碰撞,散发出的巨大魅力,令人难以抗拒、流连忘返。书法的结构和运笔,诗词的韵律、内容的催人奋进、涵义幽远深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更是让人迷恋和向往。
书法与诗词更是密不可分的,书法离不开文字。书法艺术形式的内容,往往是非文即诗,而以诗词居多,因诗词有其韵律之美,有凝练的字数之美,故更被书家所喜爱。
书法与诗词,犹如声乐中的乐谱与唱词,相辅相成。而书法如何谱写诗词?我从自己长年学习书法和诗词的过程中,深感书法与诗词相契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书法与诗词是同源艺术
书法与诗词是不可分割的情理同源艺术,共同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贵曲。这个曲,指的是曲折不平、波澜起伏,以及丰富的变化之态。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有:“书帖之异于后人者,在善用曲”。古代书论反复谈到的“锥画沙”“屋漏痕”等,都可以用“曲”字概括。诗亦贵曲,在构思上、意境上,以曲为尚,方可称为好诗。如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从“风雨送春归”到“她在丛中笑”,一句比一句惊人。诗词之曲,可理解为曲折而富于变化,直到惊人处。书法是笔墨线条的有节奏的运动,最好与所写的诗词内容相契。如“春风得意马蹄急”“云破月来花弄影”,用笔的轻重缓急就会有显著差别。而在诗词中,同是咏物的诗,有明志修身、怀友思情,离愁别绪等,在书写时就要结合内容去行笔,力求在书法的韵律节奏与诗的情景上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二是善藏。王羲之云:“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黄宾虹也在《书论》中说:“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都是指书的藏锋。用笔神妙者,不仅善用藏锋,而且使人无法看出技巧。好字和好诗一样,让人回味无穷,即康有为所说的“令人想象不尽。”书贵藏,诗贵含蓄。诗可以景启思,半露半藏,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三是守真。书法贵自然不贵作做。无论诗词、书法,矫揉造作都是大病。古今诗、书之优秀作品,均是自然真情的流露。就书法而言,蓄意抖动,故作狂野,绝不如自然运笔、行云流水,意趣无穷。就诗而言,“有情方咏叹,无病不呻吟”。好诗好字,都是化景物的情思,直接从胸臆流出。其最高要求,就是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中国书法的艺术之美
中国书法分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真草隶篆。
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中锋行笔,其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著名作品有李斯的《泰山石刻》《琅琊台石刻》,李阳冰的《三坟记》《城隍庙碑》。
隶书:有秦隶、汉隶之分,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著名作品有韩择木的《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的《大智禅师碑》,徐诰的《嵩阳观记》。隶书在书法艺术上,其笔画瘦劲且有轻重变化,结体紧密又有开张舒展,捺角粗壮斜行,长波尾部尖挑,是东汉隶书的典型代表,其书法价值很高,历来被金石家、书法家奉为隶书楷模。此外,《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石门颂》素有汉隶中的精品佳作。
楷书:有魏碑、唐楷之分。字形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著名作品有欧阳询的《九成宫》、柳公权的《神策军碑》、颜真卿的《多宝塔》、赵孟頫的《道德经》等。
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字形端正平稳。著名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是天下第一行书。在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上,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正如卫夫人的一句名言:“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撇如陆断犀象。”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其文采出众,是一篇在叙述中带有抒情的美文,简洁凝练,文辞优美,文学修养厚重。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坦白真率激情之下创作的典范。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天下第三行书,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代表作有皇象的《急就章》,其正中寓欹,平中见奇;用笔沉稳,不激不厉;暗含古隶,意趣盎然。
今草代表作有王铎的《拟山园帖》《琅华馆帖》,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自叙帖》、米芾的《论草书帖》。其中,王铎的草书,笔力厚拙稳健,点画遒劲婉转;字字有引带,行行互参差。狂草有张旭的《古诗四帖》,其行笔婉转自如,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有飞檐走壁之险,乃草书巅峰之篇。孙过庭的《书谱》是书法史上罕见的书文并茂的作品,议论精辟入理,文章恣肆宏美,在书法的创作和理论上都为后世立下了标杆,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奠基之作。
书法与诗词的联系
书法与诗词是相谐相生的。一是他们在审美的视角上和对美的表达上相通。反映在不同的书体中,书体不同,所要表达的感情又是不一样的。表现婉约的内容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现豪放的内容如:毛主席诗词“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文徵明的《滕王阁序》行草并进,浑然成篇。二是书法与诗词在创作立意和构思上是殊途同归的。诗词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书法也为诗词提供了广阔的展示空间。三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诗词与书法共有虚实相生、结句留白的特点。二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达到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诗词是一种声音,书法同样是一种声音。他们的相同之处就在于表达这种声音于无声的意会中。王国维把诗词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有我,以物观物无我。有我之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诗词的魅力,看到诗词与书画结合的相辅相成。有人把书法比喻成无言之诗,无形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通过书法用诗词表达情感,起到了声情合一的效果。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与见解,起到了双重艺术效果。
总之,诗为心声书为心画。学诗词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书法可以得笔力,知枯润,悟留白;学国画可以察秋毫,明浓淡,辨丑美。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西女作家协会会员,山西杏花诗社副社长,晋中诗词学会会长,晋中老年书画协会顾问、市书画家协会理事。深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深诗文艺】栏目总编,广东黄江文联、黄江荔香诗社总顾问。著有《诗路心语》《诗韵心声》诗词曲作品集。主编《诗人笔下的生态庄园》《永远的怀思》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