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炜炜
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当你行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在街角、店铺门口,时不时地会看到一个个简单而贴心的奉茶摊。讲究一些的,有一张木桌,几个茶壶,数排整齐的茶杯,营造了一个充满爱心的角落,更多的是一个大保温茶桶,上面贴着“奉茶”二字,旁边挂着一次性纸杯。奉茶的茶水种类多样,有清香的铁观音,有醇厚的大红袍,也有甘甜的菊花茶,当然,还有泉州特有的清源茶饼煮成的茶水。
初到泉州,每每看到“奉茶”小摊,心里都会涌上一股暖流,一个“奉“字”,令人心动,泉州人做善事都如此谦卑有礼,让人不由地想起那句:“此地是佛国,满街皆是圣人”的诗句。
泉州人“奉茶”的传统由来已久,每到三伏天,一个个茶桶端出门口,煮上茶饼,一大桶的茶水,专供顶着大毒日行走的人们防暑降温。这是来自泉州人的善心,当人们在太阳下行走,满头大汗、口干舌燥之时,有一口热茶喝,轻为消暑,关键时也能救人一命,是莫大的功德。
“奉茶”,这一简单而充满意义的行为,在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光绪年间,武夷山清源洞僧人郑青松得一制茶秘方,遂与其徒弟倪志元开始在武夷山制作茶饼,并对周边的劳苦大众大行布施,广结善缘,这可以说是清源茶饼奉茶的最早形式。
郑青松与倪志元二人均为泉州籍人士,每当回泉州探亲时,师徒二人都会带些茶饼馈赠亲友。武夷清源茶饼与其他茶叶最大的不同之处,还是在于它的配方十分独特,茶饼以茶为主原料,茶叶约占80%,中药材约占20%,以珍贵的武夷岩茶为主原材料效果更佳,与茯苓、栀子、山楂、紫苏、桔梗、甘草、薄荷、葛根、麦芽、橘皮等多味地道中草药交织融合,最终炮制而成。茶饼不但能防中暑,而且有开胃健脾、帮助消化、提神醒脑的效用。渐渐地,茶饼的名声就在泉州流传开来。
后来,当茶饼供不应求时,倪志元还俗,娶妻生子,携妻子一起开办工厂,继续制茶以行善助人。上世纪30年代,倪志元在泉州市中山中路67号创设了“倪鸿记”茶店,武夷清源茶饼便真正扎根泉州。自此,武夷清源茶饼进入到了泉州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奉茶也开始了百年民间大规模的善举。
一口茶便能积德,对于古道热肠的泉州人来说,这是日常的修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奉茶”的行列。泉州的许多地方,奉茶摊已经存在了数十年。西街旧馆驿巷口的奉茶点,设立至今已近30年。1995年夏天,家住旧馆驿的苏汉民和黄惠兰夫妇摆出了奉茶点,为当时修路的工人解渴,并惠及行人。时光流逝,苏汉民老先生于2015年因病去世,去世前两天,他仍记挂着要把烧茶的煤炉修好。时至今日,80岁的黄惠兰阿婆依然坚持着这个爱心行为。每年从端午节到国庆节期间,黄阿婆都会早早起床烧水煮茶。奉茶点从早设到晚,一天送出的茶水最多时数百斤。
南俊路陈建国的爱心奉茶点,也坚持设立了近30年。1996年夏日的某一天,一名环卫工来到陈建国的店里想买饮料,又犹豫不决,陈建国叫住了他,给他的水壶里倒满了茶水。随后,他与妻子商量决定在店门口摆放奉茶点,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目前,他在南俊路和奎霞巷的两家店都设立了爱心奉茶点,并且全年无休。
“茶香四溢泉州路,善举长留市井间。”在泉州这座古老而充满韵味的城市里,街头奉茶是一道独特而温暖的人文风景。在这一杯杯茶水中,我们品尝到的不仅是茶香,更是这座城市的温度和灵魂,以及那传承百年的历史典故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出版长篇小说《漂亮不等式》《黑白蝶》《绽放》等文学作品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