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迎泽

趣融文苑 活色生香

——山西市场导报文化副(专)刊一得

  时下,仍保持阅读纸质读物习惯的中年乃至老年人,相信都有这么一种同感:在这个科技飞速创新发展的时代,但报纸从内容到版式似乎很雷同,也罕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面子和里子”。我作为一张创办33年报纸的“老总”因置身其间,对之体会则更深。究其原因,很难用几句话说清。但是读者是报纸的上帝,这一点毋庸置疑。没有数量不菲的读者一以贯之的加持,那你只能自娱自乐甚至关门歇业。于是,我手头的这张报纸近年来开辟了文化副(专)刊,以期通过这一板块“吸粉”。
  初看报名,这张创办于1991年的由当时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主管主办的报纸,其性质是机关报,内容主要是承载和工商行政管理系统相关的新闻发布,俗称“行业报”。我从1992年末入职这里,在记者编辑岗位上整整20年时光,主要职责是写新闻稿,因产量较高,加上发表过一些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所以在业内还算小有名气。
  看似日复一日爬格子从事干巴巴的新闻采写,但骨子里喜欢诗文。所以多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是,拿起报纸后先看它的副刊。而现实中,近年来好多报纸都停办或因需要偶尔出现几次副刊。因为绝大多数报纸在今天这个时代遭遇了一系列严酷挑战,各种各样的拦路虎已致好多报纸成了历史遗迹,生存和续命是他们每天要面对的现实。
  一张小小的报纸要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是很难企及的。具体到本人和本报而言,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接触过不少工作之外喜欢文学的同道,他们中有肩负重任的,也有一介平民的,但热爱诗文的情怀把我们紧紧粘连在一起,如果遇上“三观”一致者则成了永远的文友朋友。他们中的多人不论为人处世,还是笔墨风流,都令我钦敬。
  承蒙上级领导的抬爱,我于2010年走上报社领导岗位,“老舞台”扮演新角色。自有了一点点“话语权”后,我们的报纸便开设文化副(专)刊,加之2009年,和法院合办了一份文化周刊,自此,在全国业界也一天比一天拥有存在感。
  办好一个副(专)刊其实有着数不清和意料之外的“坎”令你力不从心。内容为王是永远的王道,但你的内容从何而来?没有精品和鲜为人知的特色诗文何以支撑?在各种绳索束缚下,你的定位是什么?市场取向在哪?作者、读者、编者间又如何沟通互动?在作者连一份用稿样报都得不到赠送的窘境中,又怎么能巩固和拓展作者队伍……
  通过这十年的艰辛努力,我们的副(专)刊还是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瓶颈,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影响不仅仅在山西本土,这是令我聊以自慰的一种斩获。实践证明:我们通过有影响力的作者去感染有影响力的读者,渐行渐觉风光好。良性循环使它在某种程度上为提升团队影响力也算贡献了绵薄之力。
  岁月无声夏复秋,寒霜早侵少年头。我从1992年至今,将整个生命“捆绑”在这张报纸上。时光催人老,诗情已难再。但我仍然希望在这个岗位上知之而有定,有定自能静,唯愿痴情,不愿悟醒。
  结缘一张纸,终生不了情。
  山川日月皆诗文,遵道得路天地新。

韩锡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20期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13期

  • 第2024-08-08期

  • 第2024-08-06期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5期

  • 第2024-07-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