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曈
故乡山西一直是我心心念念的一缕浓重乡愁。每当灵感萌生,就立刻找机会前往,用视频形式记录下和故乡的故事。
此前,我从大学时代到央媒,再到辞职继续从事导演工作,以故乡题材创作的《鹊》(皇城相府)《遗城守艺》(平遥)《传承》(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9位代表性人物)《回到太原》(天龙山石窟)《茶路无尽》(晋商博物院)《零度记忆》(太原记忆)《含龙量最高的城市,“龙城”太原》(龙年龙城龙元素),都让我对家乡这片文化沃土产生了越来越深的迷恋和震撼。值得欣慰的是,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得到业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各种奖项和观众留言,给了我很多加持和肯定;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文旅局和太原市文化产业协会还授予我“十佳文化使者”称号。
我最新发布的Vlog短片《塔语千年》,呈现的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应县木塔。
我曾跨越万里看世界,去过世界的另两座奇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和法国的埃菲尔铁塔。
比萨斜塔以“斜”著称,从开建不久,就在斜与正的方案和落实中,争论着、推进着、修复着,似乎是一个富于哲学色彩命题和科学传闻故事的宗教混合体存在,尤其因为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和自由落体试验的那两只铁球故事,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我到比萨斜塔的时候,还充满了玩性,在塔前翻跟头,连着打了几个滚儿,以这种中国式游戏,表达了中国Z世代青年的致敬。在法国埃菲尔铁塔的时候,天气已冷,塞纳河畔的寒风,清新而凛冽。为了和这座巨塔比高,我还特意仰拍了几张自己和塔的合影。
应县木塔是我魂牵梦萦拜访的世界塔、著名古建。去之前做了不少功课,尤其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那句“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更增添了我的敬慕和向往之心。
今年夏天得空,我乘高铁从北京到了应县,直奔木塔。那两天我绕着木塔及周边,不停地转啊看啊,好奇、倾慕地触摸千年时光留痕,爱不释手;仰望风格色彩各异的匾额,目不暇接;更有那密密匝匝的麻燕翻飞,无止无歇,不知疲倦,几乎停不下来。是有多大的魔力,让这些箭一般迅捷的精灵,留恋痴迷,以此为巢,即便外面多么精彩,世界多大变幻,绝不舍此而去、另栖他枝?
三大奇塔居其一,历尽万劫何其稳。放眼千年谁知味,几缕风沙几粒尘。应县木塔的历史变迁、天造地设、巧思妙构、宗教特色、传说故事、修复争议、维护举措,历代名家大家的言论专著,汗牛充栋;文人骚客的诗文吟唱,不绝于耳;中外游客的记述留言,数不胜数……作为一名90后青年导演,我能为受众提供什么呢?我想了半天定位为:情绪价值。
满足“新”渴求。我身着马面裙,以第一视角开始重新打量这座旷世瑰宝、人间杰作。在景区东门外有一片原住民街区,现在鲜有人住,而一棵倔强的古树见证了这些居民与木塔的关系,也见证了居民的生活变迁。无人机拍摄,拍到了麻燕和飞鸽栖息嬉戏在榫卯木构间的细节……
释放“新”压力。拜访古建,最常见的抒发思古幽情。我在本视频中,除了古建本身给人的遐想,还多次出现古塔猫的身影,或徜徉漫步,处变不惊;或呼呼大睡,任尔东西南北风;或环顾左右,大量熙来攘往的芸芸众生滚滚红尘……
相信每一位游客看到古塔猫,都会有一种活泼泼的温暖,甚至也用手机相机做片段的记录,但我把它们集中呈现,挖掘荟萃最传神的时刻,让古塔“活”起来,抚慰游客驿动的心神。
体悟“新”感觉。古塔的温度从何而来?我用最直接的方式,紧闭双眼拥抱木柱,实现了古与今、人与古塔、思绪与实体的体温相接、心灵感应;我用手指在斑驳沧桑的擎天巨柱柱底缝隙轻轻划过,感悟木塔历经地震动荡和炮火洗礼千年屹立的松弛感;用绿叶做前景看古塔的静穆巍峨和麻燕的疾飞穿梭;在实时计时打卡钟表前留影,感受时光匆匆流逝的残忍和亘古绵延的慈悲……
情绪价值,是当代人的共性需求,尤其是Z世代争先恐后的角逐乐趣所在。一个两分多钟Vlog短片的年轻态表达,也许容量还很有限,那到底还有什么“新”情绪价值的满足呢?还是由受众见仁见智,评判和激发吧。
作者系导演、自媒体博主。
导演作品曾荣获: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中国”微视频大赛最佳创意奖、第20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多媒体优秀作品奖、女记者短视频大赛一等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2022-2023年度短视频类好作品、日本国家旅游局原创微博大赛一等奖、中宣部“学习强国”微视频大赛三等奖、央视新闻“你好新时代”融媒体大赛二等奖、2023金瞳奖原创视频最佳制作铜奖、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美丽乡村”短视频导演奖、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新华网主办“我们的向往”短视频大赛金奖、入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