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彩虹
《黑神话:悟空》一出,大火,跟着走进大众视野的,还有取景达27处的山西古建。每一个山西人都习以为常的古建,走到外地才知道有多么珍贵。木楼木塔,古寺雕塑,浸染着千年风霜,承袭着历代风采,站立在后世的君子面前。
或许因为儿时对古建审美起点太高,觉得寺庙本就必须神圣宏大雄伟庄严,雕塑本就必须神形兼备直击人心,壁画亦须线条流畅人物活泼。因为,我们最熟悉最近可供当公园游玩的那个地方就是晋祠啊,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还有不远处的小太山,曾经也是周末约着几个同学爬山消遣之地。十多年前,太山龙泉寺意外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地宫,并在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唐代的金棺银椁,让业界为之震惊,这一次太山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它。山西就是这样一个处处充满历史神奇的地方。太原如是,散落在表里山河的每一个村镇亦如是。因此,山西古建星罗棋布,过于分散,也难以形成一条完美的旅游路线可以联珠为串,总有遗漏的地方。
此次取景的27处古建,我至多去过一两处,还有很多地方也是这次跟着全国人民一起知道的。于是网上有人调侃,山西人嘴真严,有这么多好地方不与外人说。然而事实上是,一则司空见惯,二则确如留言所道,山西人从小被教育,到了寺庙不能拍照,对佛爷爷要恭恭敬敬。长辈往往用那看似神圣的表情说“可不敢啊!”只要“可不敢”三个字一出,就不用问为什么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量“小西天”“铁佛寺”等等的视频,多是旅游博主拍的,山西人只把这些寺与佛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两万多处古建成为景点的只是一小部分。之所以有不能拍照不能合影不能乱说话的禁忌,背后就是对神佛的敬畏。我觉得,因为严格执行这些禁忌(包括但不限于对佛寺的禁忌),也造成了山西人性格上的保守,对某些既定规则的墨守——虽则他们不敢于突破,但是非常值得信赖。这是一种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谦恭。
时代列车飞速向前、改革创新日新月异时,山西似乎存在感很低,总是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他人提及只知晓陈醋、汾酒和煤老板,刻板印象数十年如一日。山西人的性格不太喜欢与人争,于是也不急于辩白山西到底还有什么。只晓得我有就可,而不必让他人知道或认同自己有。
如今,经常有突破认知底线的事件冲击眼球,颇有“礼崩乐坏”之感。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敬畏之心、廉耻之心,天大地大我最大,个人需求第一,倘从小教育中多些敬畏,守些禁忌,倒也是件好事。人们说,山西古建保存得好,除了气候原因,穷而无钱改造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于是千百年前古人雕琢的一花一木依然那般呈现在我们眼前。衣袂飘飘、眼波流转依然诉说着当时的审美,造型各异、神态夸张的星宿神佛警示世人莫作恶、多行善。面对祖辈一代代传承敬畏的神佛,后代依然保留了这种敬畏。人们带着敬畏、循着禁忌,守着古建走过了数十代数百年;古建陪着一个村落、一个家族,在战乱、灾害与发展中也艰难苦恨都历尽。
山西古建曾经也让寻找它的人热泪盈眶,战火纷飞的年代,梁思成顾不得严重的脊椎病和腿伤,林徽因也顾不上日益严重的肺病,先坐火车、后汽车、再骡子,最后步行,几经辗转来到藏在山西荒野中的五台县佛光寺。如果说敦煌代表中国雕塑的前半场,那么后半场就在山西,是“遗落千年的世界文化明珠”。那时,只有真正热爱他的人才排除万难来见它吧。
如今古建突然迎来世人过热的关注,人们不禁担忧,山西文旅接住这波流量固然是山西之幸,对古建本身则难免因人流过多而带来不利影响,可又是幸事?我自可在山中村野独自逍遥,天下纷纷,于我无扰。纷纷寂寂,又有何异?只希望,流量为王的时代,人们对古建不只是一时兴起的猎奇,而是让古建成为弘扬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的跨越古今的载体,细水长流。通过这波流量,唤醒大家保护古建的自觉意识,落实更多的古建保护资金与措施,让我们的后代依然可以瞻仰来自千年前的凝望。
作者祖籍太原,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现供职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