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翔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更承担着培育学生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任务。为此,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外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思政教育能力以及构建科学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来实现思政教育在外语课程中的有效渗透。这些路径的探索与实践,旨在将外语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外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在大学外语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渗透路径
一、在大学外语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平台,更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外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思想。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判断这些价值观念,认清并抵制错误思潮,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此外,通过比较和讨论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外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全球问题。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热情,使学生学会从全球视角看待问题,形成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从而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外语教学中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及时了解国家时事,培养社会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引领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大学外语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深入挖掘外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首先,文学作品作为外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如人性的光辉、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好地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其次,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影视作品作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为外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例如,一部关于环保主题的纪录片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全球合作的必要性。最后,新闻报道作为时代的镜像,是思政教育的生动教材。通过分析国际新闻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热点问题,培养其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二)创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在新时代背景下,外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呼唤着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案例,在分析具体情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元素。其次,角色扮演和模拟真实场景的教学方法,可为学生提供实践思政理念的舞台[3]。模拟联合国会议、国际商务谈判等活动,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要求他们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在线讨论平台、多媒体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学习体验。多媒体资源则以直观、生动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情境。
(三)提升外语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提升外语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对于加强外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是提升思政教育能力的基石。学校应定期组织针对外语教师的思政教育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就思政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及实践案例进行深入讲解,帮助教师构建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理解思政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的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4]。其次,教师应具备将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挖掘语言材料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最后,建立持续学习机制是提升外语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关键。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通过自学、参加在线课程、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同时,高校应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和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帮助教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加以改进。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探索,外语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和完善。
(四)构建外语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首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当超越单一的语言技能考核,全面关注学生思政素养的成长,科学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通过设计综合性的测评工具,如项目作业、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反馈等,可以全面反映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进步情况,为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估提供有力支撑。其次,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审视。这包括评估教师是否能够在外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教学方法是否多样且富有创新性,教学内容是否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际,教学效果是否显著、学生参与度与满意度是否有提高等。通过课堂观察、教学日志、学生反馈、同行评议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可以形成对教学过程的全面认识,为教学改进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应定期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教学奖励以及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外语课程思政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思政育才·数字赋能”——“三进”背景下第二外语(日语)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研究(立项编号:2024J0902)。
参考文献:
[1]于志学.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外语课程建设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7):106-109.
[2]寇培宇,马辉.大学外语ESP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6):58-60.
[3]许玉.新时代医学院校外语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 2024(10):138-142.
[4]王俊菊,卢萍.融合与融入: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4,7(2):2937+92.(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