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 陈俊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明确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凝结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部署,并要求“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一、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内在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爱国奉献的意志品质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秉持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家国理念,在科研报国实践中形成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以培育大学生科研报国情怀、激发他们投身到科技强国建设的实践当中。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一方面,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蕴含着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等杰出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报国实践,能够有效激励青年大学生的报国之志,自觉将学业目标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培养大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另一方面,弘扬科学家精神,能让大学生了解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事迹,了解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可以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和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为祖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求实创新的学术态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严谨求实和创新精神的事业。对于大学生而言,培育他们的科学家精神要注意培养他们求实创新的学习态度。
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实向学,学好专业知识。科学研究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事实真相;对实验结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以得出科学结论。大学生在科研实践中需要学会尊重实验数据、遵循科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为大学生指明创新方向。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以创新精神为引领能够引导大学生立足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刻苦钻研、开拓创新,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也是创新的生长点,是推动主体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三)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科学家作为科技先锋和社会栋梁,其研究成果往往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科学家被赋予了重大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感,以确保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惠及社会、服务人民。对于大学生而言,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尤其需要聚焦于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顽强的毅力以及对社会的深切关注,为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生动的教材。高校可以通过举办科学家讲座、展览、放映纪录片等形式,向大学生展示科学家们的奋斗足迹和卓越成就,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社会责任感,立志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自觉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将个体小我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大我之中,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新时代大学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外在价值
(一)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必须始终发挥举旗定向的功能,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统一。
一方面,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素材,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修养,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科学家精神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科学家故事却是不断发展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科学家精神培育,需要紧抓时代热点,回应时代呼唤,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科学家故事,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仅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还深刻影响着民族发展、国家团结以及个体精神世界的塑造。科学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基础、内容及目标上高度契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
一方面是价值基础的一致性。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为指导,为构建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价值内容上互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结构层次划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求,这也是科学家精神中蕴含的价值追求和意志品格的具体呈现。另一方面是价值目标的共同性。无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科学家精神,都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他所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其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的引领,根植于新兴及未来产业的沃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引擎。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深植于科学家精神所驱动的科研创新与技术飞跃之中。科学家精神,作为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了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科学家们以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智慧与活力。同时,社会的进步又为科学探索提供了更为丰沃的土壤,激发了科研工作者们更深层次的创造热情与使命感。另一方面,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提升科技创新治理效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稳健前行,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在此背景下,加速科技创新步伐、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需科学家精神的持续赋能与激励。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激励他们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复兴的伟大征程,成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时代先锋。(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