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理论探索

国际传播中心的实践研究

  

王怡菲 王姝云

  摘要:自2018年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以来,中国多地相继建立了国际传播中心,推动了新平台的建设、新渠道的拓展和新业务的尝试,加强了国际合作,成为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这样的机构,其中大部分是在2023年成立的,显示出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些中心的实践对于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全球文化影响力、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理解与认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和舆论支持。
  关键词:国际传播、对外传播、国际传播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近年来,中央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努力和成就有目共睹,与此同时,各省级、市级乃至县区级广电媒体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机构改革和业态融合探索。
  一、国际传播中心的特点
  (一)注重战略体系规划,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定位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如重庆和四川,正根据国家战略和地方特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
  重庆国际传播中心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向世界展示重庆的文化、经济和旅游资源,提升其国际形象。这一战略与中央的内陆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相呼应,旨在将重庆打造成内陆开放高地,强化其国际旅游品牌。重庆的“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其战略地位,提出了建设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的目标,超越了单纯的对外宣传,还包括城市品牌营销策略,以增强整个西部地区的国际传播能力。
  四川省也将国际传播作为提升地区形象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纳入了“六大工程”并写入“十四五”规划。四川国际传播中心利用新媒体平台和融媒体趋势,构建现代传播体系,通过多渠道传播四川故事,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扩大受众覆盖范围,有效提升四川在全球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二)建设主体多元化,协同合作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了地方主流媒体在资源整合、传播创新和国际影响力拓展方面的进步。重庆、四川等地报业集团成为国际传播的中坚力量,推广本地文化和成就。中央媒体和地方广电集团的加入,形成了央地合作新模式,加强了国际传播统筹和资源优化。
  2023年,央地合作共建国际传播中心的趋势愈发明显,如兰州日报社与中国日报社的合作,提升了兰州的国际知名度,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示范,推动了地方国际传播事业的成熟。同时,各地国际传播中心加强了跨区域、跨领域的战略合作,如海南、云南和重庆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整合地方国际传播资源,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能,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塑造多元国家形象,响应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变革。
  (三)着力突出地方特色,以中国城市故事为支点
  四川国际传播中心(SICC)通过挖掘地区资源和文化特色,实现了差异化发展。SICC自2022年成立后,通过推广“三星堆文化”、“探秘佛像石窟”、“熊猫每日秀”等内容,以及运营有影响力的个人账号如“Sichuan Andrew”,构建了立体传播矩阵。特别是在Facebook上,“Sanxingdui Culture”账号通过分享三星堆的最新考古进展和专业赏析,吸引了广泛关注,平均每帖获得近200个点赞,有效提升了四川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三星堆的国际传播”充实中国故事,表达四川特色,能够十分有效地展示中国三星堆与世界文明之间广泛的相融性与共通性。[1]
  济南国际传播中心(JICC)以推广“泉城济南”形象为核心,深化其国际传播影响力。通过“泉文化”品牌,JICC组建了多元化的泉城推荐官团队,包括专家、网络名人等,共同推广济南。他们参与实地体验活动,深入体验济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向全球受众传达济南的文化特色。这种结合专业与民间力量的传播策略,提升了济南在国内外的认知度,有效推动了“泉城济南”品牌的国际传播。
  (四)从“解释”到“对话”,讲述中国的“他者”之声
  西方构建主义观点指出,国际政治行为体与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造的联系。由此可见,“他者”视角建构出来的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等形象,会对国际社会的认知和理解造成深刻影响。[2]在国际传播领域中,从“中国故事”的讲述行为和内容阐释开始,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致力于构建一种能够跨越中西文化差异的对话话语体系。
  重庆国际传播中心成功探索出个体经验之上跨文化叙事的新路径,在这一路径下陆续推出《凯哥日记》《轨道上的都市区》等多个国际传播爆款作品,获得亿级全球传播量。[3]2022年,iChongqing推出了《外眼看重庆:我在中国》系列视频,邀请了7位在重庆生活的外国人分享他们对城市发展的观察。同时,与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合作,推出了“老外Vlog边逛边买”系列,包括外籍记者Alex探访黄桷坪涂鸦街的故事。这种“换位思考”的制作传播策略,让国际交流更加贴近国外受众的认知习惯和审美需求,实现了从单纯的信息传递到情感共鸣的跨越,从而达成了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双赢局面。
  二、我国国际传播中心已有实践带来的启发
  (一)明确传播思路,讲好地方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地方故事是展现中国故事的关键。每个省份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成就和生活变迁,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多元的中国形象。通过分享各地的发展、人文、科技、生态等方面的案例,可以展现中国的发展和政策成效。
  中国的发展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人的生活、国民素质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4]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真实面貌,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加强省级国际传播能力,创新讲述地方和百姓故事,有助于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
  (二)拓宽传播渠道,借外眼外脑外嘴传播中国故事
  “在华生活的外国人既拥有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表达方式,又对中国的美食、美景、美人、美物有真切体会,是国际传播的绝佳主体。‘自塑’不如‘他塑’,借嘴说话,往往更能令人信服。”[5]河南国际传播中心编辑组组长沈剑奇结合河南国际传播中心的实践案例总结说道。借外眼、外脑、外嘴传播中国故事,是一种创新的国际传播策略,通过国外人士的独特视角、独立思考和直接发声,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展现中国的多元面貌和发展成就。
  外眼策略利用外国人的视角和体验来讲述中国故事,帮助海外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外脑策略借助国际专家的分析,提供深度内容,增强中国故事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外嘴策略鼓励外国友人和有影响力的个人分享他们在中国的经历,提升故事的亲和力和可信度,促进跨文化交流。这些策略共同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影响力。
  (三)培养专业人才,打造多元共生的国际传播队伍
  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关键在于汇聚各方专业人才的智慧和力量。国际传播人才需要拥有过硬的政治素养与职业素养,也需要有融通中国与国际的视角,同时还应掌握生产好内容的本领和学习国内外新技术的能力,要成为融合数据思维与共情能力的国际传播全媒型人才。[6]只有这些专业人才共同参与,形成协同效应,才能编织出一张以真实、立体、全面展现中国的友谊之网,有效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繁荣、开放、进步的中国形象。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在建设一支多元化的国际传播团队,旨在提升GDToday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内部改革和激励机制,集团正在提升2000多名采编人员的国际传播能力。同时,GDToday推出了多项培育计划,如“湾区友人计划”和“广东传播精英计划”,以拓宽传播渠道和丰富传播主体。
  三、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及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以负责任大国担当不断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7]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中国正努力改革国际传播体系,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通过分析国内各地国际传播中心的实践,可以为中国媒体在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传播效果、优化资源、创新传播方法和加强文化交流提供指导,帮助中国媒体更好地连接中国与世界。

参考文献:

  [1]霍巍.三星堆:东西方上古青铜文明的对话[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7(01):1-8+213.
  [2]张举玺,贾景裕.讲述中国的“他者“之声:《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叙事经验[J].新闻爱好者,2023,(02):28—31. DOI:10.16017/j.cnki.xwahz.2023.02.001
  [3]2021年度“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揭晓[J].对外传播,2022(03):81.
  [4]余馨,程栋.传承与创新:智媒时代西安城市形象的影视化传播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1(8):83-85.
  [5]杜一娜,齐雅文.国际传播中心的2024:打造内宣外宣联动的融媒传播体系[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0116(005).
  [6]黄骏.虚实之间:城市传播的逻辑变迁与路径重构[J].学习与实践,2020(6):132-140.
  [7]孙吉胜:《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人民日报》2022年9月22日,第9版。(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26期

  • 第2024-09-24期

  • 第2024-09-19期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3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