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苏芬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行动指南与关键方向。国有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改革发展时期,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逐步摆脱传统的增长模式,实现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变,创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努力完成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所赋予国有企业的使命责任,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改革;国有企业;发展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但制约因素还大量存在。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由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的涵义突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充分反映了科技革命新时代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从源头上看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它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发展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理论是站在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落实改革任务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
(一)对照“新老三年行动”
2023年6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此方案被称为“新三年行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被称为“老三年行动”。将新老三年行动进行对比对照,发现有三大变化。
第一大变化是,“新三年行动”首次将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提升为国企改革重点,强化国企在能源、资源、粮食等重点领域的布局。另外,国企要在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础上做好改革工作。一方面要有效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增强与壮大全球竞争的中国力量,有效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另一方面要更好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衍生或外溢,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
第二大变化是,“新三年行动”没有再提及“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2021年以来,国企混改工作的重心有所变化,不再片面强调混改户数、混改面以及引入非公资本的比例,更重视“混”的质量与“改”的成效,要求引入优质的非公战略投资者,实施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差异化管控,率先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因此,“新三年行动”提出“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整合重组,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更切合实际。
第三大变化是,“新三年行动”没有再提及“抓好国企改革专项工程”。事实上,“老三年行动”组织实施的双百行动、科改行动、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等专项行动并没有结束,相反,试点企业还扩围了。国务院国资委还提出,科改企业要争当国有企业深化提升行动的主力军、排头兵。“新三年行动”没有把它当作一项独立的改革任务来抓,表明相关工作已常态化。
(二)实施“新三年行动”的动因
一是从国家政策方面来分析,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国有企业深化提升行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中心任务,通过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定不移地做大国有企业,毫不动摇地做强做优国有企业,从而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二是从社会环境方面来分析,当今社会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不确定、不可预见的因素不断增多,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旧突出,亟待我们一一解决。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功能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
三是从质量发展方面来分析,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到“新时代的硬道理”,会议发出了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号令,赋予了高质量发展新定位。通过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中虽然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一些长期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尚未彻底破除,一些国有企业仍存在核心功能不强、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只有通过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由此,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应运而出,将对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明确改革任务,奋勇向前。
(三)实施深化提升行动的任务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要分为两类任务,一类是功能使命性任务,一类是体制机制性任务。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功能使命性任务就是要“突出抓好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功能性改革”。功能性改革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更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更好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三是强化重点领域保障,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安全。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体制机制性任务就是要“着力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以“四新”为特征的现代新国企打造,就是要推动国有企业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性改革。这项改革任务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一是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二是围绕提升活力效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三是围绕完善监管服务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
具体而言,功能使命性改革就是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性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解放发展生产力。功能使命性改革与体制机制性改革两者目的都旨在突出国有企业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导向,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与安全支撑作用。
(四)“新老三年行动”前后衔接
“新三年行动”与“老三年行动”有机衔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既充分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战略定力,又充分体现了主动适应形势之变、任务之变的战略主动。“新三年行动”始终锚定“三个明显成效”的目标任务聚力攻坚。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从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出发,“围绕国之所需”,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提出要实现“三个明显成效”,即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这“三个明显成效”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体现了国有企业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使命导向、效率导向、结果导向的有效融合,体现了内在要求和外在需求的相互贯通,必须统筹把握、一体推进、全面落实。
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国有企业要切实担起改革的新使命,以更高站位、更细措施、更大力度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增强“立”的主动,坚定“破”的决心,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见行见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以新质生产力激发国企改革新动能
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国企问题专门强调“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其实,生产关系侧重于核心功能,生产力侧重于核心竞争力,国企改革从本质上就是一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2]。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全年工作时,列于首位的任务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国企改革,强调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这是在进入新质生产力发展时期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坚定不移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国企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党的二十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管理监督体制机制,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创造着难以想象的供给能力。”当前世界已进入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发展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为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构建国际新竞争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
国有企业应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水平,特别是针对原创性、颠覆性、突破性技术,应切实加快实现高水平的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国有企业要扎根实体经济,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促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这是党中央基于我国经济运行规律和国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应该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以高质量、自主可控的供给来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推动数字化转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数字化新动能。
国有企业应该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掌握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推动数字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利用数字化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优势。
(四)深化国企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竞争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4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国有企业应该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力争到年底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重点做好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的工作,确保改革任务取得实效。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打造现代新国企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迟.以新质生产力深化提升改革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经济导刊, 2024(04):24.
[2]李锦.从习近平强调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解读国企改革深化提升[J].现代国企研究,2024(05):9.
[3]胡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J].新经济导刊,202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