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书法理论家冉令江出新著了!他寄给我飘着墨香的《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的同时,还寄来一册书法集《冉令江书法艺术》和一联他的章草书法作品。沉甸甸的大著我一口气读罢,又仔细观赏他的书法作品。看着看着,就想起我们2017年一起在沈阳由中评协组织的培训时光,他文质彬彬的青年学者模样;就恍惚看到司马光《月下小饮》“自有笑谈供逸气,不须丝竹借馀欢”的雅致闲适;也就渐渐感觉到他虽然潜心于书法研究,“高情物累遣”,依然在书画中“逸气烟霞飞”(李峤诗句)的彬彬文质魅力……
印象中,冉令江一直搞书法理论,有着比较扎实的书法理论基础。他本科学的是书画专业,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书法理论,特别是奇峰迭出的中国书法史,后又攻读艺术学博士。他多次主持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书法研究课题,学术论文屡次斩获大奖,并编著专著6部,成绩斐然,令人瞩目。
1980年以来,随着书法不断得到重视和西方美学的浸润,书法技法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很大突破。著名书法家张海先生据此认为,当代书法尚“技”。其实,书法技法研究古已有之,《历代书法论文选》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研究书写技法的。但客观地说,古代书法的技法研究还是比较笼统、抽象,可操作性较差。冉令江的《从汉简到唐楷:中古时期书迹研究》中,最突出的一个观点是:笔法的改变引领着书法的改变。他认为,唐代以前,基本是横向的“摆动用笔”,极其复杂;唐代开始,纵向“提按”用笔成为主导,确立了“盛唐气象”的楷书巅峰。这种观点无疑是当代书法理论家的主流认识,也是当代书法技法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冉令江还写过一篇《“法”“道”之辨——书法文化谈》的文章。这篇文章虽然比较短,但影响很大。他指出,书法的核心是“道”,而非“法”的技术表象。“书家的书写,是书家气质、人格和综合修养等的一种无法掩饰的外在、真实表现;也是书家对书法之‘道’、自然之‘道’、为人之‘道’的自然流露。书法艺术境界的高低,是由书家的综合修养(包括对技法的掌握),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和艺术修养的高低所决定的。中国艺术(特别是书法)不同于西方艺术,更讲究融通,注重对人、对自然、对‘道’的理解和表达,于感性中蕴含理性。”因此,他认为“书道”这样的称呼才更接近书法的本质。他强调:“重要的是,我们绝不可以把中国书法艺术当‘法’来理解,而要把其作为“道”来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书法艺术的玄妙之处。”
传统书法中“技”的表现,其实就是“道”的外化。
艺以道载。汉代戴圣对学术研究有一个明确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即是:广博学问,仔细审视,缜密思考,明晰辨别,深入实践,五者缺一不可。就当代书法而言,好的书法家就应该是一位知行合一,能以理论指导实践,还能以实践检验理论的融会贯通的学问家。冉令江就是一位深入研究书法理论的同时,又对书法广约博取、勤学苦练、“玩索而有得”的书法“笃行者”。
冉令江书法,主要师法秦汉,以篆书、隶书和章草为主。他的篆书,取自汉代碑额、瓦当、《峄山刻石》,并参以上古墙盘、钟鼎等吉金文,或生涩古朴,烟云满纸;或圆润流畅,风采逼人,皆能入格入神而又入古出新;他的隶书,遍临诸多碑帖,更多《好大王碑》《祀三公山碑》及秦权汉砖等风神,不拘一格,雄浑老辣,却朴茂灵动,生机焕然;他的章草,出自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又融入魏碑爽利笔锋和宋代文人苏、黄等字势,收放有度,挥洒有情,因而峥嵘奇崛,却又儒雅清新。
他的书法,更多是在传统书法旨归所统摄下的“道”的探索和开拓意味,是构建其书法理论的方法论,也是进一步验证和矫正理论的实践论。因此,其书法笔画蕴藉,精劲内敛,毫无花架书法那种孱弱平滑之感;其字构如道,沉稳端庄,无刻意以欹侧扭捏之态而摇曳媚俗之风;其章法古典,行止有度,绝不肆意放浪形骸而让人生轻薄之心。
欣赏冉令江的书法,虽然可以发现还显中规中矩,尚未形成非常个性化的鲜明特点,但依然可以使我看到很多古代先贤的身影,也几乎使我能够穿越时空跟诸多古代先贤对话。苏轼《跋秦少游书》云:“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矣。”冉令江这种比较深厚的书法功力,凝练了丰富的艺术思想,展示了灿烂的艺术才情,是新时代艺术家积极问真求道、光大传统文化的精神写照。
因为既有的印象,很容易落入印象的窠臼。写罢上述文字,仔细想想,总感觉还差了些什么。当偶然看到石涛一段文字:“盘礡睥睨,乃是翰墨家生平所养之气,峥嵘奇崛,磊磊落落,如屯甲联云,时隐时现”(《大涤子题画诗跋》),我顿时醒悟:冉令江的书法,其实并不完全是为了书法理论而书法,也并不完全是为了书法而书法。既然大学就读的是书画专业,他至少应该从小就养着一股气,憋着一股劲,做着一个梦,一个瑰丽的艺术之梦!《论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梦而乐,大概才是冉令江执着于书法艺术的根本所在。
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大省,现当代书画名家众多,如崔子范、李苦禅、欧阳中石、刘大为、王明明、韩美林等等,这些艺术菁英对地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应该是非常深刻而巨大的,会掀起和引领至少是地域文化的风尚。冉令江的艺术之路一定深受这种文化的濡染和影响。考察这些山东籍书画名家的作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丑书”喧嚣尘上,几乎很难看到山东人的身影!他们都默默地潜心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土壤里,深植根脉,探求未知;厚取学养,壮大自我。这种沉潜的文化艺术心态无疑是理性的,就像太极之两翼,他们也需要在感性的艺术天空中恣肆翱翔!
如此说来,冉令江的书法不仅是支撑其书法理论体系的鲜活血肉,更是其学识、人格、阅历、思想和喜好等“文质”自然逸发的艺术精华。
书法家简介:
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博士后,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协学术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当代中青年书法理论批评家高研班、国学修养与书法·当代中青年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骨干书家高研班、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书法创作骨干专项高研班成员,山西省书画院院聘书法家、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等。
曾担任全国第十二、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审审读委员和“中国力量”“伟业”“征程”“承续”等全国重大主题书法大展审读委员。
作品曾入选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名家邀请展,获第四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优秀奖、首届敦煌书法论坛优秀奖,省优秀文化艺术论文、省文艺评论奖、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省社科优秀成果“百部(篇)工程”一、二、三等奖等国家、省级奖10余项。
本文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