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生产旺季,也是事故易发季节。冬季大部分地区天气寒冷,冻伤、跌伤、中毒等事故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都进一步绷紧安全弦。
事故预防,最重要的就是防微杜渐,也就是对新变化、新风险要保持敏感度。通俗地说,就是要让企业“提起心”也“放得下心”。
“提起心”要求企业知风险,主动了解新变化可能带来哪些突出的新风险。如今,不少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增强服务意识,组织企业到安全生产水平高的企业,学习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和经验,并通过专家指导、答疑等方式,指导企业了解风险和隐患。也有地方组织专家进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服务。这些探索,无疑提高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然而,这种方式不能满足于“大波轰”。对企业而言,除了要应对共性风险之外,还需要从实际出发,了解和重视新变化带来的个性化新风险。
某建筑行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夏天,受台风“摩羯”影响,企业在海南的多个项目地出现板房坍塌、盖顶被掀翻等情况,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直接导致了财产损失。这是该公司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严重情况。如今,该企业进一步根据气候变化,对受损部位进行加固,使其抗风等级更高。再出现类似情况,其受到的损失会小得多。
其实,从大量事故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很多生产安全事故,都来自对风险的“无知无畏”,来自于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比如,乱扔烟头、没有穿戴好防护装备,等等。所以,企业除了在同质化的警示教育中告知员工哪些行为绝对需要摒弃,还得回头看看,新变化下哪些微小的坏习惯要进一步纠正。真正在生产一线的人,最知道身边的风险隐患究竟在哪里。为此,各地鼓励内部报告人发现和报告身边的隐患。一些基层工作人员把同类企业中工作人员存在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隐患、坏习惯拍下来,在内部进行曝光,让当事人红红脸。此外,有些潜在风险需要更拥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安全管理人员才能辨识出来。因此,各地还需要结合新变化,加强对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
同时,也要让企业“放得下心”,需要让员工把安全培养成为一种习惯,慢慢形成企业的安全文化。比如,一些企业为每个岗位辨识风险,并列出个性化清单。每个人对照各自岗位“明白卡”将工作做到位,就能最大限度避免事故。
防范更早一步,损失就会更少一些。但如何让防范措施更早一步?各地还需指导企业,开展符合实际的个性化探索。根据变化的风险,结合地方和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改善生产环境,规范企业员工行为,让员工将规范操作变成习惯。只有形成习惯,才可以确保突发情况下,员工也能凭借“肌肉记忆”实现规范操作。
只有形成这样的安全文化,才能实现企业既“提起心”也“放得下心”。
张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