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赵金波
摘要:目的:分析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搜集时间为2019年1月~2024年12月,选择我市人民医院确诊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主体,收集1418例报告病例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经调查发现,自2019年~2024年的确诊病例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趋势,并且26岁到60岁人群的患病率以及男性患者相对更高。结论:我市调查的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发病情况存在年龄、性别等差异化,在此研究期间2022年的确诊病例相对更多,且中青年和老年人为易感人群,因此从多方面提高预防意识,提供针对性防护措施来降低疾病发生率。
关键词: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与重大威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对公共卫生事业重视程度的持续攀升,探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成为有效防控此病的核心环节,通过对其在不同时间以及人群流行分布规律进行细致研究,能够为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防控策略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发病例数量,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局,进而全面提升全球公共卫生水平。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2024年12月,选定我市人民医院收集的1418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目标,均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相关标准;此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所收集到的病例资料依据流行趋势、人群分布等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描述流行性病学的特点,并计算丙型病毒性肝炎在不同发病高峰期、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分析其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三)观察指标
统计记录所有收治患者在各个年份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并分析发病人群的性别、年龄和发病时节的占比情况。
二、结果
(一)2019年~2024年疾病发病率分析
自2019年~2024年期间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具体情况见表1。
(二)病例人群性别、年龄的分布情况
经流行病学分析,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中青年和老年人的发病率更高,见表2。
三、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调查,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而言在2022年的确诊病例相对更高,这一现象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气候变化、新冠病毒传播途径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自2020新型冠状肺炎的传播和发展,全国乃至全球陷入病毒对抗局面,使得人们的免疫力和身体抵抗力下降,故而造成其他病毒传播的风险也随之上升。此外,春夏季节也是许多传染病的高发期,丙型肝炎与其他疾病的共同流行,可能导致其发病率的上升。研究表明,丙型病毒性肝炎集中在中青年和老年人,此主要感染途径往往与不安全的注射行为、纹身、穿耳等相关,这一年龄段的个体往往缺乏足够的健康教育,对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认识不足,导致感染风险增加。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基础疾病增加以及医疗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密切相关,老年人往往伴随有多种慢性病,肝脏的代谢能力减弱,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其感染风险也显著增加。性别方面男性高于女性的原因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有关,男性在吸毒、酗酒及不安全性行为等方面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增加感染丙型肝炎的风险。
面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趋势,各国应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实施针对高风险群体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如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于HCV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认识;政府应加大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如推广一次性医疗器械的使用和严格执行血液筛查标准,是降低HCV传播的必然措施。
总而言之,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通过强化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监测、加强对高风险群体的干预、提高公众教育水平,有望降低HCV的发病率,从而保护公众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婷,宋伟,孙钟铭,等.2012-2023年甘肃省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发病趋势预测[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7): 777-781.
[2]李亚楠,邓炯,向仁强,等.绵阳市涪城区2015-2020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22,38(8):770-773.
[3]王成,陈娜,刘亿,等.2019—2021年四川省11个监测县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3,39(5): 47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