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7版:市监论坛

汾酒集团着力构建企业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体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近30年间有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主要原因在于低级别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企业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体系中的一个小分支,且绝大多数属于低级别文化遗产,企业保护意识淡薄,形势不容乐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是中国酒业乃至中国企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代表性企业。近年来,该企业着力于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体系”,走出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的新路子。

一、理论创新

  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体系,分属于三个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于文旅部门;物质文化遗产,归属于文物管理部门;工业遗产,归属于工信系统。按照遗产类别进行分别监管,比较符合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但具体到汾酒集团,其文化遗产独具特色。
  首先,汾酒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绝大多数物质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等,已经失去原初的功能,是静态遗产;而汾酒的老作坊、老车间,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原初功能,是活态遗产。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活态文化遗产,汾酒系列产品的酿造技艺自然也是活态的。重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来说是不关联的。比如制茶、制药等,不需要依赖固定不变的物质文化遗产。但汾酒酿造技艺与汾酒老作坊、老车间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其三,其他文化遗存的活态性。目前的文化遗产体系,不包括诗词文赋。但杜牧《清明诗》,是汾酒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千百年不间断酿酒改变了杏花村的微生态,在汾酒集团形成了适合汾酒酿造的、具有独特结构的、稳定的微生物菌群。这更是文化遗产体系所无法涵盖的。
  鉴于自身文化遗产的特征性,汾酒集团提出了“活态文化遗产理论”,将企业“保持原初功能以及与原初功能密切相关的、仍然发挥作用的文化遗产,”定义为“活态文化遗产”。包括活态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诗词文赋、酿酒微生态菌群等其他活态文化遗存。
  其中,汾酒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与汾酒活态物质文化遗产相配套的,在酿酒生产活动中积累并经过提炼总结的布局理念、生产流程、传统酿造技艺等,以及相关的口头传统、民间文学、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等。
  汾酒活态物质文化遗产指建成30年以上的、连续使用的一个或若干个制曲、酿酒、贮酒建筑物及其相关设施、设备,以及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口述史、档案、图书资料、音像资料等可移动文物。
  其他活态文化遗存,指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其他活态文化遗存,如创作完成60年以上的诗词文赋、历史形成的酿酒微生态菌群等。
  汾酒集团活态文化遗产理论的创新,是二十届三中全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在汾酒的具体落实,为汾酒集团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奠定了基础。

二、标准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汾酒集团的活态文化遗产理论,不仅仅适用于汾酒集团,对于整个中国酒业都有借鉴意义。于是,在中国酒业协会的支持下,汾酒集团牵头起草,中国酒业30多家骨干企业参与起草,出台了《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团体标准》。标准审定委员会认为,《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团体标准》,是中国酒业第一个文化类管理标准。该标准创新性提出,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是集多种活态文化遗产于一体的、以人为中心的新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遗产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非常紧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拆分,都会影响遗产的完整性。因此针对性地制定了集酒业多种活态文化遗产于一体的、以人为中心的标准。审定委员会认为,该标准在“术语与定义”方面,首次定义了“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及其内容,填补了国内文化遗产的空白;在“分层次保护”方面,首次提出了“以文化保品质,以品质保市场,以市场保生产,以生产保遗产”的“四保”理念;在“信息发布”方面,首次提出把《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报告》,作为企业ESG报告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酒业新文化的系统观。审定委员会最后一致同意通过审定,认为该标准为国内首创,是“中国酒学”在文化遗产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总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对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具有指导作用。

三、实践创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汾酒集团是“文化遗产型”企业,文化是汾酒的核心竞争力。汾酒集团以《中国酒业活态文化遗产团体标准》为抓手,从七个方面提升汾酒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健全保护机构及管理机制,设立了“汾酒文化遗产管理中心”,设主任、副主任及综合室、保卫室、消防室、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传习所、参观接待中心等机构。
  二是加强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建立了县级、市级、省级的非遗传承人序列,目前公司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3名,县级传承人15名。
  三是加强文化遗产申报。汾酒是拥有9个遗产项目、两个中华老字号的文化遗产标杆企业,成为中国酒业活态文化的首倡者、践行者、引领者。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省级项目1项——竹叶青酒泡制技艺;市级项目4项——玫瑰汾酒泡制技艺、白玉汾酒泡制技艺、汾酒大曲制作工艺、杏花村汾酒的传说;县级项目1项——竹节杯酒令。
  四是加强战略管理与制度管理。制定了《汾酒遗产总体保护规划(20242030)》,出台了《杏花村汾酒老作坊管理制度》《杏花村汾酒老作坊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杏花村汾酒老作坊日常巡视监测制度》等,在制度建设上有效保障了遗产安全。
  五是打造文化遗产IP。打造万众瞩目、自带流量的文化IP,是汾酒活态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汾酒集团先后打造了“杏花村酒博会”“汾酒封藏大典”“活态文化大会”“杏花节”“行走的汾酒”等文化IP,全面植入汾酒活态文化遗产元素,升华汾酒文化格调,塑造了“中国汾酒 文化国酒”的文化魅力。
  六是酒旅融合创新。山、水、林、土、微,是汾酒品质的重要支撑;水、粮、曲、缸、艺,是汾酒品质的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厕导智“九大基础要素”和商养学福情奇文体农“九大发展要素”,是汾酒文旅的巨大潜力;天人合一、种酿合一、酒文合一、酿学合一、酒旅合一、酿藏合一、品饮合一、酒养合一、酿销合一,是一瓶酒实现九瓶酒经济价值的汾酒产业链潜力。以汾酒活态文化遗产为主体的酒旅融合,大有可为。目前,汾酒集团正在致力于景区升级,争取把汾酒景区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
  七是生产性保护,坚守非遗酿造技艺。汾酒集团坚持“以文化保品质,以品质保市场,以市场保生产,以生产保遗产”的活态文化理念,成为中国酒业保护遗产、坚守传统的典范。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高度评价汾酒的坚守品质。他说:“作为中国白酒传统产业,创新更为重要的是不变、是坚守。汾酒清蒸二次清,直到今天依然秉承古法,从制曲到酿酒的整个工艺过程一直在坚守。应该说汾酒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产业的典范,在全世界蒸馏酒当中值得尊重,整个白酒产业应该向汾酒致敬。”

  作者: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汾酒文化研究院 冯文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