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7版:探索

以生为本 培养思维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案例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临钢小学校 张月平
一、教学背景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在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中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字词基础和阅读能力,但对于如何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情感以及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仍需进一步引导。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景物充满兴趣,适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词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绘的自然之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尝试用文字描绘心中的美景,进行审美创造。

四、教学内容

  学习文中生字词,如“融、汇、伐”等,理解“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总分总的写作顺序,梳理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特点。
  体会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兴安岭四季的图片、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受。
  问题引导法: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每个季节小兴安岭的树木有什么特点?”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培养合作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小兴安岭美丽风光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它?”从而引出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认读。教师利用PPT展示生字词,进行重点讲解,如“融”字的部首、笔画,“葱葱茏茏”描绘的是草木茂盛的样子。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如开火车读、齐读等,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行圈划出生字词,并与同桌相互交流识别。教师借助PPT展示生字词,对关键点如“融”字的偏旁、笔划进行详细解析,并阐释“葱葱茏茏”所描绘的草木繁茂之景。通过开火车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发音,流畅阅读句子。

(四)深入课文,解析内涵

  指导学生静默阅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文章的叙述顺序是什么?小兴安岭四季各有哪些景致?这些景致具有哪些特征?
  春季部分:着重分析描绘树木、残雪、溪流、小鹿的段落。展示小兴安岭春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树木的生长变化,领悟“抽出”一词的巧妙,感受春季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提问学生:“作者为何用‘散步’来形容小鹿在溪边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小鹿的生动活泼。
  夏季部分:让学生搜寻描绘夏日树木的句子,剖析“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等词汇如何展现树木的繁茂。利用多媒体呈现夏日森林枝叶密布、遮天蔽日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封”字的生动表达。随后组织小组研讨:夏季的小兴安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秋季部分:引导学生留意描述树木色彩变换和果实累累的语句。提出问题:“为何松柏显得更加青翠?”“秋季的小兴安岭有哪些丰收的场景?”促使学生体会秋季的五彩斑斓和丰收的欢愉。
  冬季部分:展示小兴安岭冬日银装素裹的图片,解析“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堆满了白雪”中“飞舞”、“堆满”等词汇的运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冬季的小兴安岭有哪些趣味横生的活动?

(五)总结归纳,体会情感

  回顾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特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再次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描写家乡某个季节景色的话。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构建与问题导向的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小兴安岭的美景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间的互动,然而,部分学生在阐述个人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这提示我们在后续教学中需加强这方面的引导与培养。在写作延伸环节,一部分学生能够模仿课文内容创作出较为出色的片段,但也有不少学生遇到了难题,这表明在未来的写作教学中,我们需进一步强化指导,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切实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4期

  • 第2025-01-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