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校 李庆叶
摘要:幼儿阶段是个体品德培育的重要启蒙时期,犹如一张洁白的画布,期待着被悉心绘制。品格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而且对其未来人格的全面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基于幼儿实际,从多方面入手论述幼儿园品格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品格教育;日常生活
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而品格教育则是其核心所在。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幼儿园阶段被视为品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品格教育方式多倾向于课堂上的灌输,但幼儿的认知特性表明,他们更易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日常生活构成了幼儿最为熟悉的环境,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品格培育素材。将品格教育融入到幼儿的入园问候、游戏交流、用餐与午休等日常活动中,能够使教育更加贴近幼儿,增强其实效性,使品格教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念,而是成为幼儿成长中可触可感的实际体验,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品格基础。
一、借助日常活动渗透,培育幼儿良好品格
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日常活动犹如一片肥沃的土地,为品格教育提供了滋养的沃土。将品格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日常活动中,能使幼儿在自然的情境下,通过亲身实践,逐渐塑造出优良的品格。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模式,宛如春雨般细腻,虽不显山露水,却影响深远。
以小班一次洗手环节为例,教师首先用生动的儿歌“搓搓手心,搓搓手背,别忘了手指缝里也要搓”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洗手热情。随后,教师亲自示范正确洗手流程,边演示边讲解,确保幼儿清楚每个动作细节。接着,鼓励幼儿亲自动手实践,并适时给予指导和表扬,如“你洗得真仔细,小手一定特别干净”。当发现幼儿洗完手后忘记关闭水龙头时,教师引导他们讨论“假如水龙头一直开着,会有什么后果呢?”帮助幼儿认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还潜移默化地树立了珍惜资源的品格。
二、利用班级环境创设,助力品格教育开展
幼儿园班级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而班级中良好的环境创设犹如一位潜移默化的导师,悄然塑造着幼儿的成长轨迹。通过构建一个富含教育价值的班级氛围,能为品格教育铺设浓厚的基底,使幼儿在环境的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纳影响,激发灵感,进而助推良好品格的塑造。
在中班,教师可设立“共享区域”。起初,教师收集趣味绘本、小巧玩具等物品放置其中,并每周固定时段(如周五午后)开展“共享时光”。在活动中,教师先展示共享物品,鼓励幼儿带来自己喜爱的物品与同伴共享,并引导他们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宝贝。教师还指导其他幼儿专注聆听、尊重分享者,对不愿分享的幼儿耐心诱导,如“你可以先看看其他小朋友的分享,下次也试试带来你的宝贝”。这种环境和活动设计有效培养了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结合生活故事讲述,引导幼儿品格塑造
故事犹如幼儿探索世界的窗口,以其丰富多彩的情节和栩栩如生的角色深深俘获了他们的心。在幼儿园的品格教育实践中,巧妙融入生活故事讲述的方式,能够将抽象的品格理念具体化,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与学习,为品格的塑造提供有力支撑。
在中班的一次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挑选了《分享带来双倍欢乐》这一贴近生活的故事。故事中,小熊拥有众多玩具,起初它不愿与伙伴们分享,独自玩耍却并未感到真正的快乐。后来在妈妈的悉心引导下,小熊开始尝试将玩具分享给朋友们,大家一同嬉戏,欢声笑语不断,小熊也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滋味。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运用多变的表情、生动的语调以及简易的道具,如小熊布偶,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讲述完毕后,教师组织幼儿展开讨论:“小熊为什么最初会感到不开心?后来又是因为什么变得快乐起来了呢?”以此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分享的价值所在。随后,教师开展了分享玩具的实践活动,鼓励幼儿效仿小熊,将自己心爱的玩具带来与同伴们一同分享,并提醒幼儿仔细观察分享时大家的表情变化和反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对主动分享的幼儿给予表扬和肯定,对有些迟疑的幼儿则耐心鼓励和支持。通过故事讲述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刻理解分享的重要意义,逐渐培养出分享的优良品格。
四、结语
幼儿园品格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融合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任务。通过发掘日常各环节,包括游戏环节、生活习惯、社交互动等,巧妙地将品格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融入其中,为幼儿构建一个全面、沉浸式的品格培养氛围。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引导者角色,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行为示范为幼儿树立典范,并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时机进行即时引导。这种将品格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法,使幼儿在日常生活的自然节奏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真正达到了教育“潜移默化”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丁雪梅.关注幼儿品格发展,保护幼儿身心健康[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3):177-179.
[2]杨一星.幼儿园品格教育新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风,2020(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