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情绪价值打开消费新空间

  • 在太原市钟楼街某潮玩店,消费者正在“抓娃娃”

  •   编者按:今年1月,由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联合多方团队发布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青年网民买新奇买快乐,愿意为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消费内容“下本钱”,火爆的“二次元经济”、名贵稀奇的文玩手串、新奇有趣的潮玩盲盒等均为这一偏好下的典型高消费品类。春节,亚冬会助力“冰雪热”传遍神州大地,“南方小土豆”去哈尔滨看冰灯、吃冻梨、坐冰滑梯,感受别样体验。《哪吒2》让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走出国门,不少观众“二刷”“三刷”,影片还带动联名手办热卖。

    情绪价值为消费引擎注入新动能

      在太原古县城的城墙上,小杨画着精致的妆容,身着晋商少奶奶服饰对着镜头比出剪刀手:“风都要把我吹跑了,但超开心,这钱花得值!”;深夜仍在加班的张茹每月花费400元订购鲜花和香薰,“我觉得闻着香气加班都少了emo”;在不少直播平台上,博主们靠拆盲盒视频获得粉丝的喜爱,粉丝留言区高频词是治愈……这些看似不同的消费场景,正被情绪消费这一共同内核串联,并迸发出无限活力。

    年轻人的“电子奶嘴”百花齐放

      情绪消费,指以获取情感满足为核心目的的消费行为,其本质是商品服务承载的心理价值超越实用价值。相较于父辈的“必需型消费”,年轻人更愿为“情感体验”买单。《2024年情绪经济消费人群洞察》报告指出,养宠、游戏、疗愈、美食、旅游、演唱会等情绪消费场景日趋多元,情绪经济在多领域迸发出巨大的潜力。当传统消费主义遭遇Z世代,一场以情绪价值为核心的消费革命已然到来。
      记者了解到,除了我们熟知的演唱会、盲盒、鲜花、香氛等,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大量情绪消费服务项目,如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满足了年轻人精神层面的需求。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与“情绪”相关的专利超过3700项,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对情绪价值市场的挖掘。

    年轻人正在为情绪埋单

      在太原市长风商务区的一家大型商场内,武女士在书店中翻看着新买的动漫书,手提袋中放着刚刚买到的的动漫周边,手里拿着明星代言的咖啡,显得十分悠闲自在。武女士告诉记者“这些物品都不算‘实用’,但组合起来就是我想要的理想周末。”如今和武女士有着相似消费观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调查中,记者发现,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购买与偶像相关的周边产品。大学生小李表示:“我喜欢的明星代言了一款耳机,虽然价格超出了我的预算,但因为是他代言的,我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副耳机,更是我支持偶像的一种方式。”
      记者了解到,不少年轻人为了融入某个圈子,会购买与圈子文化相关的产品。比如,喜欢玩剧本杀的年轻人,会花费大量金钱购买精致的剧本杀道具,只为在游戏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增加愉悦感。
      更多的年轻人在购买商品时,看中拍照好看胜过产品质量过硬,还有年轻的消费者认为,一件毛绒玩偶,一个动漫徽章更能体现出此时此刻的情感需求。

    情绪消费也应量力而行

      情绪消费在丰富年轻人生活、满足情感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为了满足自我情感需求,年轻消费者也常常进行冲动消费。当心情低落时,一些人会通过购物来缓解情绪,购买一些非生活必需品。在采访中,一位年轻上班族小张说:“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我就喜欢逛街买东西,看到喜欢的就买下来,那一刻感觉心情好多了。”
      部分年轻人因过度关注情感因素,忽视了自身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导致消费不理性,甚至陷入债务困境。年轻人首先应该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在享受情绪价值消费带来的乐趣时,也要保持理性,量入为出,避免盲目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现象,为市场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面临消费品市场监管的缺失,诸如哄睡、安慰、倾诉等消费场景,服务提供者的专业能力和伦理规范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由此产生的如泄露消费者隐私、提供不正当服务、不合理收费等不良现象也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本报记者曹翀

    期待情绪消费服务更专业更有价值

      购买潮玩盲盒、好运绿植,给自己带来好心情;挑选心仪的“谷子”和“手办”,让动漫角色陪伴左右;把富有文化特色的新潮文创产品作为送给朋友的礼物……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情感需求不断丰富,围绕“情绪价值”的商品服务应运而生,孕育出巨大的消费市场。
      新经济新业态回应了社会和市场需求,成为年轻人缓解压力获得慰藉的重要途径,但该行业也出现进入门槛过低、商家参差不齐、服务缺乏规范等状况。新业态呼唤更个性化、更具针对性服务的同时,也亟需更规范的管理和引导。
      情绪消费市场空间广阔。有调查显示,八成以上大学生曾有情绪消费经历,内容涉及“树洞”“情感倾听”“倾听排忧”等。面对学业、工作、情感等多重压力时,年轻群体对减压、情感陪伴、自我认同、社交表达、价值认同等情感诉求不断增加,并且愿意为此消费。对消费者来说,情绪消费能够满足兴趣爱好、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幸福感;也能够放松解压、满足社交需求、增加对生活的积极性等等。这是年轻人对情绪服务的态度,也折射出市场对有价值服务的迫切需求。
      市场呼唤更专业更有价值的情绪消费服务。近年来,情绪消费服务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大量从业者涌入,出现了价格低、靠走量、效果不明等难以真正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服务。如倾听就只是听,排忧就是“喂鸡汤”,宣泄就是放纵等,导致消费市场鱼龙混杂。事实上,情绪价值的服务应有更高更明确要求,个性化服务不仅要有针对性地提供契合消费者心理需求和个人情况的建议,还应保护消费者隐私。这都迫切需要行业门槛划分清晰,产品价值具备一定的专业性。
      情绪价值消费不同于传统消费,更强调在体验消费中产生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价值,即:能否满足当下的情感需求。事实证明,围绕年轻消费者的心理、审美、性格特点,提供易触达、差异化、个性化、即时满足的服务,更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情绪消费对行业监管提出了新课题,如虚拟型情绪消费如何保护隐私和财产安全,如何界定并防止借情绪消费之名,行擦边服务之实,文化体验型消费的加价套路、夸大宣传、产品质量问题等。市场监管部门应尽快推动虚拟情绪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依法打击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压实相关部门和平台的管理和审核责任,引导消费者审慎选择理性消费。
      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情绪消费贴近生活,将消费者的情感与产品、服务联系起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情感需求。因此,在拓展消费新业态的同时,监管更要及时跟上消费新趋势,才能实现行业可持续健康良性发展,更好地提振消费潜力,带动经济活力。

    伏特

    情绪需求激发消费热潮

      “好烦又加班到很晚你搭上空荡的地铁已是末班……”一首《若月亮没来》唱进了无数年轻人的内心,一句“若是月亮还没来路灯也可照窗台”又抚平了多少在梦想与现实中独自前行者的思绪。
      随着年轻一代成为了消费的主力军,他们侧重于追寻情感与精神富足的需求,一些新的业态因此应运而生。
      常常有人调侃,“Z世代”自带一种“平静的疯感”,在上进与上班之间选择了“上香”。电子木鱼、电子财神、好运壁纸、檀香香薰……成为了“00后”购物车里的“座上宾”。
      这些恰恰体现了年轻人为情绪埋单的倾向,将对未来的一种期许通过这种方式来寄托,又或者用来表达对今后的美好祝愿,从而汲取内心的力量。
      除了这样一种祝愿,年轻人在面对压力时还会通过另一种具象化的行动来面对。“上班族”张女士就是用买花的方式来消解烦心事,“把这些花花摆在这里,心情也会变好一些。”
      不仅鲜花,绿植也成为了大众热衷的选择,尤其像“禁止蕉绿”“动感光菠”“放青松”等创意绿植更是新潮的“上班搭子”。此外,类似“拿捏”摆件、各种捏捏玩具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解压神器。
      然而,如今的消费者注重情绪价值的投入,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一部分人内在的孤独。由于孤单而寻找陪伴的对象,所以催生出了新的服务。
      在购物平台搜索“哄睡”“陪聊”“树洞”等关键词,会出现很多相应的链接。例如,一家店内提供的服务类型就有:树洞吐槽、闲聊倾诉、情感咨询、游戏陪玩、故事哄睡、监督叫醒6类。
      服务的方式分为文字语音条和语音连麦两种,而价格根据选择的对象和服务时长有所区别。其中,服务对象分为随机、金牌、镇店、神级、首席、锦鲤6种,时长则从半小时到包天不等。包天语音连麦价格则最高达1314元。商家透露,这些工作人员有兼职也有专职,年龄分布在18岁到30岁之间。
      像类似的服务,有些销量显示超几万甚至有的达到十几万、几十万。可想而知情绪消费的市场十分庞大,有很多人为此付费。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添加陌生人聊天,向其倾诉自己的心声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消费者并不清楚对方的具体信息,相关工作人员也没有提供心理学等有关资质证书。消费者的隐私安全并不能得到保障,并且在短暂的逃避现实得到心灵的慰藉之后,则有可能陷入更深的孤独与情感缺失。因此,在选择时还需理性看待。
      此外,情绪价值的消费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代年轻人向内寻求自我的倾向,更加关注自己,是一种自我的觉醒与解放。
      “我偶尔会买手办或者‘盲盒’,有时候看到喜欢的毛绒玩具也会买回家。”已经在一家外企工作3年的贾芸芸说。
      芸芸告诉记者,她小的时候家里并不是很富裕很少能拥有玩具,现在长大了,赚的钱足够买很多很多玩具,但是对玩具的需求和小的时候却不同了。不过,如果遇到了她还是很乐意买一些手办之类的物品,仿佛是在重新“养”了一遍自己,弥补儿时的遗憾。又或者隔三差五给自己买一些礼物,虽然不是必需品也未必那么实用,可拥有的那刻很开心这就够了。
      与芸芸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总之不论如何,为自己的情绪付费,从“买一个让自己开心的商品”到“买一个商品让自己开心”的转变,当购物与心灵相遇,一场情绪消费的热潮也正悄然升起。

    见习记者高皓月文/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