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守望岳家庄》这本书,是为了寄托我的乡愁,实现守住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希望把它传承下去。
我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日甚一日。说实话,我的家乡并不美,山上没有多少树,河里几乎没有水。这里也谈不到富,只有层层的梯田,弯弯的山路,自古以来,人们只能靠天吃饭。但这里却让我魂牵梦绕,这种情感好像是产生于骨子里面,原因嘛正像俗话说的,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大概也是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情感!
我的根永远在这里。我们的祖先一代又一代地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耕耘着,一辈又一辈地繁衍生息着。这里也是我先祖灵魂的安息地,这里珍藏着记载祖辈名字的族谱和镌刻着他们事迹的碑碣。这里有我出生时发出的第一声啼哭的土窑洞,这里的故土埋着我的胞衣……我无论走到何时何地,永远眷恋着我的根。
这里有隔不断的亲情。左邻右舍不是二大爷就是三叔四婶,他们一天天看着我长大,一声声喊着我的乳名。我的小时候在他们眼里沒有什么隐私。一位老人在我饥肠辘辘时送的那块窝头至今还是那么香甜。村里有我的启蒙老师,把我领上学习之路,当我面临经济困难想打“退学鼓”时,是他们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这里有我的兄弟姐妹和发小。小时候物质生活极端贫困,但我们的感情生活很丰富,大家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夏天在河里的水圪洞耍水,冬天在窑顶上滚铁环,翻纸盖,其乐融融,这种情谊就像一杯浓郁的老酒,让你回味无穷。
这里有刻骨铭心的在苦难中成长的记忆。正像冰心先生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深刻记忆。”由于生活所迫,我很小的时候就帮大人做多种营生。1960年前后,为了全家人活命,挎着个小篮篮四处耪野菜,至今仍记得那块地里有苣苣莱,哪道坡上有羊桃叶,哪条沟里有扫帚苗、狗沙蓬……今天在我的内心深处仍珍藏着对每块土地的感恩之情。我帮助大人为队里放牛割草好几年。同时放的有犍牛、骘牛、小牛犊。一次又一次到过很远的白虎岩、南掌沟、大小高垴、张渠沟……哪道坡上有一蓊一蓊牛喜欢吃的盘草,哪条沟里有饮水的牛,心里门清。当牛儿吃饱喝足回到圈里时,我可是饥渴难忍了!多少年过去了,那几头牛一直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熟悉亲切。这里的野草好像还在为我倾诉和歌唱。
我想念我的家乡,正如诗人艾青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爱她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其实就是农民的文明史。农民文明史最重要的见证物是村里的古建筑。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蕴藏着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告诉你许许多多神秘的答案,赋予我们记忆的真实感和生活环境的延续感,它们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瑰宝和文化的血脉。
这些古老的建筑犹如凝固的艺术,把岳家庄装扮得美丽而富有特色。我们从龙天庙向东,顺着大路而下,映入眼帘的是老学堂、三义庙、古戏台、五道庙、奶奶庙、河神庙(已拆)、阁庙等等,可以说每一座古建筑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实可谓一庙一神韵,家乡无处不风景。体现了历史文化的辉煌,充满着人文气息。特别是阁庙,从选址、策划、设计、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得天衣无缝,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岳家庄人,不能不为它自豪,没有理由不去珍惜它、爱护它。
回想起来,自己对家乡历史文化不理解是多么的内疚,为她们遭到损毁而深感悲哀!正如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指出的:“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人民有一种认知上的陌生感,情感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隐含着个人以至民族失根的危机。”因此他提出,应对人们进行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教育。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几位乡贤达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处奔走呼号,积极募集资金,不顾冷言冷语,克服重重困难,对三义庙、奶奶庙、龙天庙、古戏台、仙神庙作了修葺,有效地保护了部分历史文物,这真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呀!
我们要守护村里的历史文化,首先,要全面保护承载历史文化的文物古迹。保护这些文物古迹就是保护村里的根基,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保护好这些文物古迹,就要对它们有敬畏之心,对创造这些遗迹的先人有感恩之心。其次,对历史文化要有求实的态度。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任何一段历史必然有其局限性。历史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要在求实的基础上,坚持“批判”和“继承”的原则。“批判”就是要去其糟粕,比如泛神崇拜的迷信思想等。“继承”就是弘扬其被实践证明了的优秀的有积极作用的文化。第三,我们热爱家乡,守护历史文化,就要继往开来,创造出无愧于前人,不负来者的新的业绩,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几年来,我怀着赤诚的心,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古建筑的深处,小心翼翼地和她对话,并作了粗浅的探索和介绍,试着写出了《守望岳家庄》一书,献给乡亲们!
这本书在截稿时深感不安。自知才疏学浅,对文物古迹的知识了解甚少。其中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权当抛砖引玉,恳请乡亲和读者批评指正。
史富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