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探究

因地制宜,农业的智慧选择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案例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第二中学 解暄

  一、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综合思维:从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不同区域的农业区位特点,形成对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认知。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难点:理解各农业区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农业生产的综合影响;能够灵活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图片、视频、地图等资料。
  分组发放案例资料,如“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等。
  准备实地调研表格,用于学生课后调研本地农业生产情况。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程启动之初,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逐一呈现了新疆辽阔的棉花田景象、江南烟雨朦胧中的茶园风光、以及内蒙古无垠的牧场画面,这些图片均凸显了各地独特的农业地域特色。
  教师引导道:“同学们,请仔细审视这些图像,从我国的南端至北端,从东方到西方,各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大家不妨来谈谈,你们都发现了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们积极响应,有的同学指出了作物种类的多样性差异,有的同学则提及了生产方式的迥异。
  教师总结发言:“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那么,为何在不同地域,农业生产会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其实揭示了一系列决定农业分布的关键因素,正是我们今天要深入剖析的农业地理区位因素及其变迁。”
  (二)知识讲解
  教师利用精致的PPT,全面阐述了农业区位的核心概念,不仅在地理图表上精确标注了各类农业的分布位置,还借助动态图表生动展现了农业与其周边地理环境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
  在讲解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时,教师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气候条件为例,他播放了不同气候区域下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对比视频。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看完这些视频后,结合你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一下,热量和降水具体是如何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呢?”
  学生回应说,热量决定了作物的种类和成熟周期,而降水则影响着作物的生长状况。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那么,地形又是如何左右农业的布局呢?比如,山地与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它们之间会有哪些显著的差异?”他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案例分析
  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数个小组,并为每组分发了一份详尽的“寿光蔬菜产业成长历程”案例资料。资料涵盖了寿光多年的气候统计数据、土壤检测报告详情、交通网络布局图以及产业扶持政策文件等。
  教师提出要求:“请各位同学认真研读此案例,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维度,全面剖析寿光发展蔬菜产业所具备的独特区位优势。”
  小组内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后,各组代表轮流发言。在阐述自然优势时,有的小组补充了寿光地区光照时长的精确数值;在论述社会经济优势时,特别强调了寿光利用电商平台开拓市场的创新策略。
  教师总结道:“大家分析得很到位!随着时代的推移,市场需求和科技水平都在持续演变,那么寿光蔬菜产业的区位因素又迎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呢?”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该产业的动态发展趋势。
  (四)小组讨论
  教师呈现了“东北商品粮基地构建”的实例,并在黑板上清晰列出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分析框架。
  教师指示:“现在,请各小组围绕此案例,探讨东北地区发展商品粮种植所依赖的区位条件。记得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层面展开,并思考这些条件在近些年中有何新变化。”
  小组讨论完毕后,各组代表纷纷发言。在自然优势方面,有代表详细列举了黑土地的肥沃程度数据;在社会经济优势方面,则提到了农业合作社对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作用。
  教师汇总了各小组的观点,随后绘制了一幅思维导图,直观地展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发展的多元驱动因素。
  (五)课堂总结
  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典型案例分析以及各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同学们,农业区位因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多留意身边的农业现象,用今天所学知识去分析和理解。”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农业发展动态,培养地理思维。
  五、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发言中的表现,评估其参与度、思维活跃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如分析本地某一农业产业的区位因素及变化,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案例分析与小组研讨环节激发了学生的高度参与热情,然而,部分学生在全面剖析各区位因素间内在联系时仍面临挑战。因此,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应融入更多实例,以加强指导和引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