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探索

“革命情怀感悟”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案例

  

山西省万荣县示范小学 薛梅娜

  一、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需掌握文中新字词,例如“彭、拟、谋”等,明确“拟订、前往、犹豫”等词汇的意义。
  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精确、顺畅地概述课文核心要点,以增强语言表达技能。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分析文中对毛泽东的言语、行为、表情及心理活动的描绘,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及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物内心。
  引导学生探究毛泽东在毛岸英牺牲事件中的复杂心绪及决策背后的考量,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探究的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略文章质朴而深邃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深厚情感,提高文学鉴赏力。
  指引学生从毛泽东的情感波动中,领悟人性与党性交融的高尚之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脉络,感受革命先辈为国家与人民英勇牺牲的精神,加深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深刻体会毛泽东作为领导人的凡人情感与伟大胸襟,传承并发扬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毛泽东在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其情感变化过程。
  梳理毛泽东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艰难抉择过程,理解这一过程中体现出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作为父亲的常人情感与作为国家领袖的超人胸怀之间的矛盾与统一,感受其伟大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在现代语境下,理解和传承革命情怀,将对课文的理解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及课文朗读音频。
  收集与毛岸英生平事迹、毛泽东家庭故事等相关的拓展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制作课堂学习单,设计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任务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学初始播放一段抗美援朝战争的视频片段,展现志愿军战士英勇奋战的场景。
  提问引导:同学们,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你们知道毛岸英吗?他在这场战争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由此引出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通过PPT展示生字词,指导学生认读、正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思考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课文主要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后,毛泽东得知消息后的悲痛心情,以及他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艰难抉择过程,最终他以伟大的胸怀作出了将儿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学习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消息后的段落
  探究毛泽东对岸英牺牲的反应及抉择
  首先,让学生朗读关于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消息的段落。其他同学在聆听时思考:哪些语句透露出毛泽东接到噩耗后的深切哀伤?
  接着,指导学生剖析关键语句,例如:“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通过“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饭菜原封不动”等细致描绘,引导学生感悟毛泽东内心的极度悲痛。
  随后,教师引领学生想象场景,设身处地体会毛泽东的心情,并带着感情朗读,传达出那份哀痛。
  接下来,学习毛泽东对岸英遗体归葬抉择的段落。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毛泽东在决定是否将岸英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文中有哪些体现?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毛泽东心理活动的描写,如“主席不由自主地站起,抬头望向天花板,强抑悲痛,眼中满是眷恋。岸英赴朝时,他因公务繁忙未能相见,谁料竟成永诀!”以及“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批示的相关内容。
  (四)深入探究,感悟情怀
  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的这种抉择,在今天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A:我觉得毛泽东非常伟大,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牺牲了自己的儿子,还能做出这样艰难的决定,我们应该学习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生B:这让我明白,在面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我们要像毛泽东一样,以国家利益为重。
  (五)拓展延伸
  展示一些当代英雄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事迹材料,如戍边英雄、抗疫英雄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英雄与毛岸英等革命先烈之间,有着怎样的精神传承?
  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传承和弘扬这种革命情怀。
  (六)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毛泽东在《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事件中展现出的伟大革命情怀。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以及在朗读、发言中的表现等,评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活跃度和情感投入程度。
  作业评估: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读后感,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对革命情怀的感悟程度,以及语言组织和书面表达能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6期

  • 第2025-0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