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法院文化

最高人民法院重大课题“交叉执行”开题论证会在大同中院召开

  •   本报讯(记者章大军)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交叉执行重点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指挥管理室副主任杜圣杰到会作开题指导。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课题主持人丁国华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诉讼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课题主持人刘颖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专委张卫、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专委杨晋东和中国行为法学会执行行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赫受邀作为点评专家到会进行评议。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课题组成员刘文德主持会议。
      丁国华指出,交叉执行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对于深化审执分离、强化执行监督管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将法院的实践优势和北航法学院的理论优势相结合,形成具有政治意义、法治意义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为执行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刘文德以《大同辖区交叉执行实践探索与思考》为题作开题报告;薛晓芳以《交叉执行的解释论》为题作开题报告;刘颖教授从研究思路、研究分工、研究计划、预期成效、成果转化等方面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在高度赞同共同主持人丁国华院长致辞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要形成具有理论意义的研究成果。
      中国行为法学会执行行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赫进行评议。“交叉执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特别关注其的实用性,坚决克服启动交叉执行规范性不足和存在的‘凑数据’‘甩包袱’等问题,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作用,切实提升执行效率和效果。”
      “交叉执行是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执行实践难题、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重要举措。在课题开展中要不断更新理念,准确把握交叉执行的时代性、实务性和本土性,切实做实、做优交叉执行,力争做到有成果、有特色、有亮点、有经验。”
      “交叉执行,是把握新时代执行工作脉搏、反映新时代实践诉求的崭新机制。建议通过采取加强考核激励,注重技术赋能,抓好结合融合等方法手段,切实发挥交叉执行的制度优势,促推执行工作提质增效。”
      专家组在认真听取了课题开题汇报后,从课题选题、实施的规范性、专业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评议,一致认为课题紧扣当前深化审判权和执行权分离改革的趋势,肯定课题研究的价值、可行性与前瞻性。特别是针对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抓好成果转化运用促推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
      会议强调,执行工作关系民事权利实现,关系国家法制权威,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交叉执行对于深化审执分离、强化执行监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促推人民法院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要提升政治站位,做好课题研究;要突出优势互补,做强课题研究。法院理论与司法实务二者相辅相承。两者结合是实现有效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关键;要着力打造品牌,做实成果转化。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要聚焦课题研究“干什么”“怎么干”、研究成果“怎么用”,着力打造优秀课题品牌,抓好科研成果转化,确保做深做实交叉执行,推动两级法院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朝着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不断迈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0期

    • 第2025-02-18期

    • 第2025-02-13期

    • 第2025-02-11期

    • 第2025-02-06期

    • 第2025-01-28期

    • 第2025-01-23期

    • 第2025-01-21期

    • 第2025-01-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