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万荣县实验初级中学 朱洁
一、教学目标
数学抽象:通过观察和分析全等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例子,抽象出全等三角形概念并认识其本质特点,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刻画全等三角形定义和表示。逻辑推理:体验三角形全相等判定定理探索的过程,初步学会在现有条件下进行观察,猜测,实验和推理,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S、SAS、ASA、AAS、HL)进行了推导和证明,从而增强了逻辑推断的能力。数学建模:能够利用三角形全相等判定定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建构三角形全相等模型、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SS、SAS、ASA、AAS、HL)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这些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过程,理解判定定理的条件和适用范围,能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中全等三角形的实例图片、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动画演示、相关练习题等。教具:不同形状和大小的三角形纸片、直尺、圆规、剪刀等,用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究。分组学习材料,如小组讨论记录单、探究报告等,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含有全等三角形的图片,如桥梁结构、建筑设计、图案装饰等。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图片中,你们能发现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吗?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什么?”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二)问题提出
教师:“我们知道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那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是不是一定要把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看它们是否完全重合才能判定呢?”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不方便,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何通过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关系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探究活动
小组活动一:SSS判定定理的探究
教师分发长度固定的小棒(例如3cm、4cm、5cm)给各小组,指令学生拼接成三角形。教师询问:“用等长小棒所构造的三角形其形状和尺寸有什么共同之处呢?”同学们亲自动手练习,在组内交流时发现等长的小棒拼出来的三角形是完全吻合的。教师指导小结:三个边一一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相等,这就是SSS全相等判定定理。小组活动二:SAS判定定理的练习。教师指示学生在练习册上画出两侧长度分别为4cm和5cm,并且夹角达到60°的三角形图案。画好后,组内相互比较,看三角形的全等情况。教师提问:“对比的效果怎样?有什么发现?”同学们反馈了信息,老师总结出:两边和夹角均等的三角形是全等的,这就是SAS判定定理。小组活动三:探索ASA和AAS之间的判定定理。老师给出了两角和夹边的度数,同学们根据这些度数画出三角形并进行分组对比。然后,老师转换条件给出了两角和非夹边的度数,同学们再作图对比。同学们通过这两方面的活动导出了ASA和AAS的全等判定定理。小组活动四:HL(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验证。老师出示了两张斜边等于一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纸片。教师提问:“两个直角三角形都相等吗?可以用测量,剪裁的方法进行检定。”同学们亲自动手验证得到了HL判定定理。定理应用。老师用多媒体出示证明题,给三角形的边角条件,让学生对全等性进行判断,并解释原因。教师引导:“根据题中的情况,要选择哪一个判定定理来证明三角形是全等的?”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点评说明、规范证明书写格式。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谁能来总结一下都有哪些判定定理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判定定理的条件和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五、教学评估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是否主动、动手操作是否认真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估。
六、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问题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强的设问,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获得知识、促进能力发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较好。同学们通过小组活动,主动沟通,相互激发,完成共同的探究任务,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猜测,验证中,亲身体验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导出过程,从而加深对该定理的认识与记忆。
(二)不足之处
在课堂时间把控上,部分小组活动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略显紧张,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所有练习。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能参与度不高,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速度较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更多关注和指导。
(三)改进措施
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在小组活动前明确活动要求和时间限制,提高活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