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洪洞县三维中学 王妍嫒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德育学科,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育核心素养正在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联系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客观认知规律,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价值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从培育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深入推进教学改革需要关注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将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方面面,为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教师应当善于把握核心素养内涵,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
一、立足生活实际,拉近知识距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具有较为鲜明的生活化特色,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积极落实生活案例的灵活应用,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独特魅力,为增强学生知识体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提供支持。全面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建设,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画面场景作为创设情境的依据,尝试从生活经验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深刻内涵。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社会公德作为主要目标,在课堂上将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作为主要的讨论对象,以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社会参与过程中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身,并且主动制止不文明行为。
二、巧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趣味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工具,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联系当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和表现,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学习需求和成长特点,从信息化改革的角度出发,不断提高教学趣味性和吸引力,为后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需要考虑到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基本学习规律,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基于线上平台进行独立思考,通过这样的形式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全面提高。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走近民法典》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在互联网的辅助下鼓励学生凭借自身力量初步了解《民法典》的相关知识,在独立思考中强化学生思维体验,为后续增强教学趣味提供有力支持。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升综合能力
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的关键,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这是需要考虑到小组合作本身的重要作用,基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效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并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合作学习情况的分析和成果总结,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目标。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理解权利义务》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将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且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了解作为公民应当具备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进一步保障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
生活实践活动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很有帮助,教师需要在培育活期素养过程中考虑到生活化实践本身的教育功能,从实践教学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师的影响下带给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从而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高质量发展,为初中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保驾护航。比如在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气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习俗活动,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且基于学生自身的实践行为起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积极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是促进初中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同时也对学生认知能力与综合素质发展很有帮助。联系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情况,必须建立起教育系统全面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机制从初中生成长需求出发,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真正帮助学生增强综合素质,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的全面实现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吕亚鹏.打造“三生”课堂,培育核心素养———新课标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质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5(01):54-57.
[2]高立,邵瑜.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3):163-165.
[3]曾油明,骆志艺.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4(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