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获证食品生产企业4265家,小作坊7110家。省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处深入践行“四个最严”,构建起“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的食品生产安全治理体系,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及重大舆情,全省食品生产领域安全态势持续稳中向好,为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立体化风险防控
隐患治理精准发力
建立“企业自查+属地排查+省级督查”三级防控体系,印发《关于开展食品生产领域风险防控的通知》,全年排查风险隐患点9705个,形成“一企一档”整改清单,整改完成率100%。针对太原、晋中、朔州、吕梁4个重点区域,建立区域风险档案,指导市级层面完成78个重点区域风险研判。聚焦白酒、食醋、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5类重点食品,系统梳理非法添加等31项共性风险,制定43条针对性防控措施,形成“一品一策”防控指南,实现重点领域风险可防可控。
科学化分级监管
分类施策提升效能
全面推行食品生产企业风险分级动态管理,依据企业类别、生产规模、内部控制、信用状况等指标,将全省4265家获证企业划分为A、B、C、D四级风险等级,科学制定差异化监管计划。全年累计开展监督检查8485家次,覆盖全部在产企业及小作坊,通过动态调整风险等级、精准配置监管资源,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全程覆盖”的监管格局,企业合规意识显著增强。
专业化体系检查
助力产业提质升级
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检查要求,组织开展重点食品生产企业防风险助提升促发展行动。通过异地检查、交叉检查的方式,抽取特殊食品、白酒、食醋、肉制品、乳制品等重点领域的100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的体系检查,内容涵盖生产资质、生产环境条件、生产过程控制等多个方面,发现标签标识不规范、设备维护不到位等问题837项,整改完成率100%。通过体系检查,全省重点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靶向化飞行检查
严控不合格产品流向
针对食品生产企业抽检不合格较多的问题,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对抽检不合格的食品生产企业,指导督促市县局调高风险等级,加大检查频次。对问题严重的企业,直接组织飞行检查,深入排查和研判不合格原因,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全省全省共对42家抽检不合格食品生产企业所属市局下发风险提示函,督促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调高企业风险等级、开展约谈、加强监督检查。采取双随机方式,对抽检通报不合格的10家重点品类食品生产企业开展飞行检查。除1家企业已注销外,其他9家企业共发现不符合项70项,已全部督促完成整改。
联动化专项整治
破解行业顽疾痼瘴
联合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对全省养殖户、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和肉制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排查检查,共接到相关举报890起,查实违法举报112起,行政立案379起,追究责任人194个,发布典型案例21个,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震慑效果。
同步推进三项专项治理:开展环境卫生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山西省食品生产企业环境卫生检查手册》,指导市、县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检查,推动《山西省食品小作坊生产卫生规范》地方标准制定,为提升全省食品生产企业的环境卫生水平提供有力支持;开展食品中非法添加专项治理行动,排查生产经营主体5700家次,整改问题139个,有效遏制食品中非法添加行为的蔓延势头;部署乳制品、肉制品质量提升行动“回头看”工作,对乳制品、肉制品“三年提升行动”总体成效进行再评估,为持续提升乳制品、肉制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系统化能力建设
锻造监管专业铁军
以《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为纲,结合白酒、食醋等重点行业特性提出指导意见。督促企业立足实际需求细化清单内容、精准防控风险,确保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实施。构建“培训+考核+实践”三位一体能力提升体系。印发《2024年度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和考核方案》,指导食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依托“食安学考”平台进行线上免费培训;进一步明确抽考事权,组织市、县市场监管部门分层分级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全覆盖监督抽考。举办全省监管技能竞赛,开展公益课堂12期,有效普及了食品安全知识和监管技能。制作食品生产安全监督检查教学片、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教学片,系统性“手把手”指导基层监管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提供实用操作指南和参考依据。
展望2025年,该处将持续紧扣“四个最严”主线,深入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地落实,深化风险分级与智慧监管融合,强化特殊食品、乳制品等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和监督检查,压实属地监管责任链条,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筑牢食品安全防线,为三晋百姓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本报记者王星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