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省缺陷产品召回中心以提升消费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目标,系统推进缺陷产品召回工作,在制度建设、技术支撑、协作联动及公众宣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赋能 召回业务培训强基
2024年,中心以制度建设和队伍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夯实召回工作基础。一是编制《山西省缺陷产品召回中心二O二四年目标任务清单》,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细化责任分工,确保任务落地。二是强化业务培训,针对基层召回人员能力短板,举办“消费品缺陷线索采集人员业务培训班”。邀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和广东省潮州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等7位专家介绍消费品召回法律法规和缺陷线索采集分析流程,精准解读陶瓷餐具、玻璃制品、校服、婴幼儿服装等产品常见缺陷和食品召回相关内容。机构专家,剖析了典型案例,设置了实操环节模拟缺陷调查流程,参训的180名基层骨干联合反馈效果显著,工作实操能力提升率达90%以上。
广纳线索 多渠道采集精准定位
以“精准识别、高效处置”为目标,构建多渠道、多层级缺陷线索采集网络。一是整合监督抽查、执法检查、消费者投诉、电商平台评价及舆情监测数据,建立“日汇总、周研判、月通报”机制,全年筛查有效线索3000余条,经专家评估确认缺陷线索38条(省内12条,省外26条)。二是联合市县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靶向购样,聚焦玻璃制品、消防产品、校服车用产品等高风险领域,购检15类消费品共计120批次,发现缺陷产品占比达18%。三是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将省外26条缺陷线索同步共享至广东、浙江等七省召回技术机构,推动跨省联合调查。针对省内12家涉事企业(覆盖太原、大同等7地市),中心联合技术专家开展现场核查,督促企业主动召回缺陷产品19.24万件,包括校服反光布设计不合理、电动自行车电池短路保护失效等典型案例,召回完成率达50%,消除安全隐患。
多元宣传 提升召回社会影响力
以技术协作和公众宣传为抓手,构建社会共治格局。一是强化技术联动,依托黄河流域缺陷产品召回技术联盟,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签署协作协议,实现缺陷信息共享、专家资源互通。全年参与跨区域技术交流6次,联合开展电动自行车电池、儿童服装等产品缺陷调查3次,形成典型案例报告2份。二是创新宣传模式,以“两微一室”(微官网、微信公众号、缺陷产品展示室)为核心,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周”“质量月”等节点,制作召回动画视频6部,发布警示图文68条,覆盖消费者超50万人次。三是推动“召回进基层”,联合社区、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12场,发放宣传手册500余册,现场解答消费者咨询800余人次,显著提升公众对召回工作的认知度。此外,中心在《中国质量报》《山西市场导报》等媒体刊发专题报道12篇,其中《婴幼儿服装常见缺陷分析》等文章被国家期刊转载,形成广泛社会影响。
专项整治 高风险领域安全攻坚
聚焦电动自行车、儿童用品等高风险领域,实施精准治理。一是配合总局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对山西星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缺陷电池组启动紧急缺陷调查,督促企业召回短路保护失效的磷酸铁锂电池39组,并完成全生命周期追溯分析,推动企业改进生产工艺3项。二是针对跨省共享线索,联合内蒙古自治区缺陷产品召回中心对应县天美瓷业生产的800件陶瓷碗实施召回,解决吸水率超标问题,避免潜在食品安全风险。三是开展儿童用品专项风险排查,购检婴幼儿服装、课业簿册等产品45批次,发现并召回反光布设计不合理的校服1559件,推动相关企业建立质量内控体系。
规范流程 提升召回工作效能
以数据驱动和技术标准化为支撑,提升召回效能。一是完善“四库”建设,动态更新“消费品企业数据库”至1545家,新增文教体育、食品相关产品等类别;“召回技术专家库”扩充至42人,涵盖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多领域;“检验机构数据库”收录312家资质机构,实现检验资源全省共享。二是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派员参与《消费品缺陷线索采集与评估规范》国家标准起草工作,提出“缺陷线索分级分类”等建议4项,获总局采纳。三是推动地方标准创新,制定《山西省消费品召回效果评估指南》,细化召回后市场跟踪、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等流程,为全国提供参考模板。
见习记者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