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 张丽琴
虽然多数研究认为, 最初的“友谊”是在3~5岁之间建立的, 3岁前幼儿心理上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 他们之间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但也有研究认为, 3岁前幼儿间是存在友谊关系的。在这里,我们不过多纠缠什么是幼儿真正的友谊,什么时间真正形成了友谊,而是从引导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去关心幼儿心目中朋友关系的特点、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幼儿去发展这种朋友关系。
一、2~3岁幼儿间“友谊”的特点
(一)建立在“一起玩”和“临近”的基础上
研究表明, 8岁前幼儿间的友谊关系主要建立于“在一起活动”和临近的基础上。同样, 2~3岁幼儿的友谊关系也不例外, 一起玩的幼儿和家庭临近、家长关系融洽的幼儿间更容易建立起友谊。同时,幼儿多数情况下不主动争取也不主动去放弃,这说明幼儿友谊的发展还确实处在低水平的自然发展阶段。
(二)一定程度的稳固性
之所以说稳固, 一是因为他们一旦形成了固定的伙伴关系,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朋友关系是固定的。在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里,如果不是意外(比如其中一个离开),他们通常会依恋对方。二是因为通常情况下,要好的小伙伴大部分活动时间都会结伴,不管是集体活动时间还是自由活动的时候 (包括吃饭和上厕所) ,甚至还要一起放学。三是因为朋友之间不会因为暂时的矛盾冲突而抛弃对方。小伙伴之间免不了打打闹闹,但通常都不会翻脸,而是选择忍耐。
(三)一定的排他性
要好的伙伴是相对固定的,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他人的介入。在活动或游戏时,首先,选择最好的伙伴;其次,才是其他的小伙伴。
二、教育引导策略
当幼儿在结交了固定的伙伴时,我们更多的是欣喜,但同时也可能会伴随着一些担忧。比如说,幼儿只固定跟一个小朋友玩,会不会就不会有更多的朋友?针对2~3岁幼儿间友谊固有的特点和家长教师的疑问,我们总结出以下引导策略。
(一)引导幼儿寻找固定玩伴,并分享幼儿友谊中的快乐
即使是2~3岁的幼儿,他们渴望友谊的心情也是很迫切的。比如说,“跟随”“顺从”“讨好”等。有个小孩天天,他特别喜欢小雨,为了能跟小雨一起玩,就想了很多办法,小雨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小雨怎么说他他都不生气,还特别听小雨的话。有一次,小雨在喝水,天天在旁边看,小雨说,“你喝啊”,天天顺从地拿起杯子把一杯水都喝光了。但是有时候,即使幼儿用了所有的办法,也还是没有获得心仪对象的好感和友谊,这时候往往很受伤,这就需要我们成人的帮助了。
在跟老师和家长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好多幼儿之所以成为固定的玩伴,是因为他们家住得比较近,自然而然给幼儿的相处创造了条件。相关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幼儿园集体中的幼儿,如果在离园之后有在私人空间相处的机会的话,更容易成为好朋友。在园期间,我们可以多设置小组活动,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跟固定伙伴交往的机会和空间,让幼儿有更多的自由活动,让相互间有好感的幼儿有更多的一起活动的机会。
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离不开幼儿对父母的信任和依恋,小时候不注重和幼儿的情感分享,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只会越来越把自己的心事埋藏在心底,这必然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幼儿的快乐和烦恼无处宣泄。要想成为幼儿的朋友,了解幼儿的烦恼,从分享幼儿的快乐开始吧。
(二)引导幼儿和不同特点的伙伴交往
在友谊中被一个人所爱与在同伴接纳中被许多人所喜欢的体验有着质的不同。友谊关系可以让幼儿获得亲密伙伴,可以为儿童提供由依恋而产生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而广泛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社会技能的习得,社会认知的深化,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两种关系具有不同的功能,不能互相取代,而且归属感是一个人属于群体和被其接纳的感受,这种感受只有在群体中获得,而无法在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得到。况且,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的“友谊”是善变的,“朋友只是在某一时间一起玩耍的人”。幼儿可能面临随时失去朋友的境地,因此广泛的同伴互动与交往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同伴互动为友谊形成提供了平台,而友谊为幼儿增加了参与同伴互动的机会,这种互动又促使了友谊的升华。
(三)幼儿被冷落时,成人不要立刻介入
幼儿在同伴互动中,失去朋友、寻找朋友的过程正是幼儿社会性能力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必然要面临一定的压力,内心的苦恼和焦虑可想而知。但上帝虽然关上了一扇门,却同时为幼儿打开了一扇窗,为幼儿开启一个跟朋友主动交往的机会,我们不妨让幼儿承受一下这样的压力。人只有感受到尖锐的痛苦了,才会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幼儿和伙伴的交往中,必须经历很多的冲击,才能找到自己在团体、社会中的位置。如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大量机会被别人左右,就无法自然地经历环境冲突,不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无法应付成长过程中变化无穷的冲突和危机,逃避痛苦就成为他非常自然的选择。
当然,我们还要视幼儿的具体情况而定,幼儿经多次尝试不能解决问题时,成人应该选择适当时机介入并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时候的家园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