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理论研究

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践分析

  

徐前芳 王明君 李建鑫 孙恬恬 楼子璇 吴涛 林筠恒

  摘要: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且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职业价值观的构建存在深刻联系,因此,为顺应时代要求,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极有必要。本文以高校机械工程学院与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开展的“智能农机研发项目”为例,围绕以“三阶递进”课程体系重塑劳动教育生态、构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劳动精神;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三阶递进”
  当前,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刻影响着传统职业形态,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正经历着价值取向的深层矛盾。新兴产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职业形态,社会对跨领域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与这一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物质回报、轻价值创造”的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的精神追求和职业选择。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制造强国战略与青年的历史使命亟待实现有机衔接。这不仅要求职业价值观教育在内容和目标上进行深刻变革,更需要从单纯注重实用技能培养的传统模式向更加注重价值理念塑造的全新范式转变,以引导青年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职业价值观,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一、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需求分析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对新型职业素养的迫切需求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这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及数字经济提供了发展方向。当前,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传统劳动形态向知识密集型和创新驱动型转变,职业能力要求已经从单一技能操作转向复合型素养集成。劳动精神中包含的“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核心要素,能够有效纠正大学生职业观念中的认知偏差。通过重新建立劳动与价值的认知关系,将职业行为从“谋生工具”提升为“自我实现”的实践载体,帮助个体在创造性劳动中实现技能提升、责任认知与社会贡献的协同发展。将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既是应对技术变革、增强职业韧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动态平衡的重要纽带。

(二)新时代青年使命与职业价值观重构的内在契合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推动下,职业选择已经超越个体生存范畴,成为青年参与社会价值共建的重要途径。部分青年群体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倾向,反映出个体价值认知与社会价值期待的错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劳动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引导青年在职业实践中实现技能提升与精神成长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现实与理想追求的统一。这种内在契合既为青年突破“精致利己”的职业选择困境提供了价值导向,也使职业价值观教育成为连接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精神桥梁。

二、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分析

  本文以高校机械工程学院与智能制造企业合作开展的“智能农机研发项目”为例,构建贯穿认知、实践、升华全过程的“三阶递进”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认知重构(校企“双师课堂”)。在现代制造技术课程中设置“劳动价值发现”模块,以企业真实研发案例为教学载体。教师团队选取企业最新研发的智能插秧机项目,解析研发过程中工业设计师、电气工程师、装配技工、质检员等不同岗位的协作关系。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产品开发流程,如工业设计组绘制图纸时需考虑农民操作习惯,电气工程组编程时需预留技工调试接口。在跨组协作中出现图纸与实物偏差时,企业导师现场演示技工如何通过经验判断修正设计缺陷。这种具象化教学使学生直观理解“图纸设计是创造,工艺改良同样是创造”,破除对体力劳动的偏见,建立劳动价值平等认知。
  第二阶段:实践锤炼(项目化劳动实训)。组织学生进入企业研发中心开展为期4周的“顶岗式”实训,每组负责完成特定模块开发任务。以液压系统改良组为例,学生需完成三项核心劳动:每天早晨参与“班前会”,与技工共同分析前日设备运行数据;在装配线实操中,学习使用扭力扳手精准控制螺栓预紧力,记录不同工况下密封件的磨损规律;晚间撰写“劳动日志”,重点整理技工口述的“听声辨障”经验。在解决“密封件频繁更换”难题时,学生发现理论计算的理想公差与车间环境存在偏差,技工现场演示如何根据油温变化调整安装力矩,最终双方协作设计出带温度补偿功能的新型密封结构。这种“手沾油污”的实践会令学生产生深刻体会——图纸上的完美参数需要经过千百次调试才能落地。劳动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标准上,更蕴含在解决问题的执着态度中。比如,有学生在日志中写道:“当我的设计方案第7次被师傅指出不符合操作习惯时,才明白劳动创造的价值必须扎根现实土壤。”当学生具备这种感悟之后,对劳动精神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其价值观也会得到重塑[1]。
  第三阶段:价值内化(反思性成果转化)。项目结束后举办“创新劳动成果展”,设置实物展区、过程展区、价值展区三个展示区。实物展区陈列改良的农机部件,特别标注学生与技工联合署名的13项工艺改进点;过程展区滚动播放劳动纪实影像,呈现学生满手油污调试设备、与农民讨论操作痛点的真实画面;价值展区悬挂巨幅“价值脉络图”,清晰展示每项创新如何降低农户劳动强度、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在答辩环节,液压组学生以“一颗螺栓的旅程”为题,讲述密封结构改良如何使单台农机节省维护成本,现场测算千台规模应用可助力合作社增收数百万元。学校同步开展“田野思辨会”,邀请参与测试的种粮大户讲述切身变化。这些具象化反馈使学生意识到,螺丝刀下的精益求精既是个人职业尊严的基石,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能量来源。有学生感慨:“我们画的不仅是图纸,更是乡村振兴的蓝图。”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大量参与者在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中会自愿加入“技术助农”长期计划,将劳动精神转化为持续的职业追求。该模式通过真实项目贯穿“价值认知—行为养成—精神升华”全过程,使劳动教育摆脱空洞说教,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反思的成长体验,有效引导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平衡个人发展与社会贡献。

三、结束语

  劳动精神与职业价值观融合的本质是重建人与职业的价值联结。通过构建“认知—实践—升华”三维课程体系,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行为养成的转变。当青年在真实劳动中触摸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同频脉动,便会自觉将职业选择融入时代需求。因此,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要在创造性实践中架起连通“小我”与“大我”的桥梁,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既有专业本领又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周路漫.劳动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24.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20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 第2025-02-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