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E06版:矿山

汾西矿业曙光矿:安全以“千米”计

  “今天有雾,路上不好走,开车一定慢点。”“最近咱们工作面过断层,可能会有裂隙水,大家干活的时候要注意。”“打支护的时候要随时看好顶板离层和围岩变形数据,按要求施加预紧力,确保支护强度达标。”……
  在汾西矿业曙光矿,这样的安全叮嘱以“千米”为单位,精确地分布在各个节点。掘进二队职工曹辉深有感触:“从上班到回家,耳旁一直都有安全提醒。起初觉得唠叨,现在却成了最暖心的护身符。”这番感受背后的支撑,则是曙光矿创建的“千米工程”安全体系。
  为破解安全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自2023年10月起,该矿将职工上班、下井、回家路线上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具体、全面的摸排分析,用制度和举措绘制成了独属于曙光矿的“安全地图”。 该矿党委书记、矿长李海燕介绍,“千米工程”包括:井下从猴车机尾到巷道口来回的“两个一千米”、从巷道口到工作面的“一个两千米”、从猴车第二行人联巷下车点到二采区工作面的“一个四千米”和副斜井到上组煤的“一个四千米”、从副斜井到下组煤的“一个五千米”。另外,由于曙光矿地处孝义、介休、灵石三地交界,职工通勤需行驶30公里盘山公路,所以“千米工程”还囊括了地面从矿区到孝义市的“一个二十千米”和从矿区到介休市的“一个三十千米”。
  这些数字节点如同精密的安全坐标,构建起了覆盖职工生产、生活全流程的安全防护网。在精准布局下,曙光矿各级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通过精准落实“六导”机制——行为规范教导、专业知识辅导、职工心理疏导、安全意识引导、考核体系指导、监督压力传导,将安全理念转化成了切实有效的具体行动。
  在掘进一队班前会上,记者看到职工们下井前都要先领一张“红、黄、蓝”三色卡片。该队党支部书记宋雄说,根据当班具体情况,他们会依照风险防控清单将工作内容划分为“红、黄、蓝”三个风险等级。卡片上,各工种的岗位描述、操作规程、安全风险隐患等标注得一清二楚。一卡在手,所有下井人员就会对自己当班的工作内容做好提前预判。
  当职工走在“两个一千米”的路上时,党支部书记和队干部会抓住碎片化时间,反复强化叮嘱,规范职工行为。“以前大家路上就是闲聊,现在队干部们会给我们讲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强化大家的安全意识。”综采队职工刘宜让说。
  到达工作面后,班组长会继续接力,时刻关注安全教育,对当班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再次重点讲解,对不放心人员保持关注和重点叮嘱,让职工充分了解和掌握作业现场的风险点、危险源及防控措施。班后,当班副队长会针对本班具体问题进行复盘,为下一班及队组整体安全性能提升提供具体的指标参数。安全系数就这样在班班安全、班班交接的落实中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这样一来,从出家门的那一刻到回到家的那一时,从入井前的班前会到出井后的班后会,安全叮嘱声一路伴随着每一名职工。正是这一路的叮嘱,连贯构筑起了矿区安全的堡垒。“安全叮嘱不是机械重复,而是用心的情感联结,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关爱。”李海燕一语道出了安全教育的真味。
  该矿还将安全管理延伸到了八小时工作之外。宋雄说:“有段时间发现队里有名年轻职工上班心不在焉,干啥事也提不起精神。后来了解到他欠了信用贷,还不敢和家里人说。我帮他解决问题后,告诉他以后一定要好好上班、安全作业,才能把日子过好。”(韩雅琦 卢佼婕)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25期

  • 第2025-03-20期

  • 第2025-03-18期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06期

  • 第2025-03-04期

  • 第2025-02-27期

  • 第2025-02-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