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 姜立昊
摘要:新时代造船企业的安全保卫体系在全球化竞争与技术迭代中面临多重挑战,传统依赖物防、技防的单一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的安全环境。本文聚焦思想引领的能动作用,从意识形态教育、文化价值塑造、党建引领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治理新范式。研究表明,通过强化员工安全责任意识、培育企业安全文化生态、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能够有效提升安全保卫体系的韧性与可持续性。结合国内典型案例与实践经验,本文提出思想引领与制度保障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为造船企业突破安全治理瓶颈提供理论与方法论支持。
关键词:新时代;造船企业;安全保卫;思想引领;文化生态
一、绪论
造船业作为国家海洋战略的核心支柱产业,其安全保卫体系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利益,更与国家安全、技术主权紧密相连。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船舶制造领域的技术窃密、生产事故、数据泄露等风险持续升级,暴露出传统安全治理模式在人员意识、文化认同、组织协同等方面的短板。例如,2021年某船企因员工违规操作导致万吨级货轮试航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2亿元,事后调查显示80%的隐患源于日常安全教育缺失与责任意识淡薄。这一案例折射出单纯依赖硬件投入难以根治安全问题,亟需通过思想引领重塑全员参与的治理逻辑。思想引领强调以价值观培育和精神动员激发主体自觉性,其作用机理在于将安全规范转化为员工的内在需求,进而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本文立足新时代背景,结合行业特性与实证研究,系统分析思想引领的实践路径,为构建现代化安全保卫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思想引领在安全保卫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思想引领是新时代安全治理的“灵魂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渗透与文化认同构建,形成全员共治的安全生态。意识形态教育是筑牢安全防线的首要环节。造船企业涉及大量国防军工技术,员工的国家安全意识直接决定保密工作的有效性。以江南造船集团为例,该企业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纳入全员培训体系,通过定期举办“国家安全与船舶工业”主题讲座、组织涉密岗位人员赴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显著提升了员工对技术主权与产业安全的认知深度。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强化了底线思维,更将个体行为与国家安全战略紧密结合,使员工在技术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主动规避风险。
企业文化作为思想引领的载体,能够以柔性力量化解制度刚性约束的局限性。日本川崎重工推行“安全即尊严”的文化理念,通过设立“零事故日”表彰机制、创作安全主题漫画连载,将抽象的安全规范转化为具象的行为指南。国内中远海运重工则创新性打造“安全文化体验馆”,利用VR技术模拟船舶碰撞、火灾逃生等场景,使员工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安全操作规程的理解。此类实践表明,文化浸润能够突破代际差异与认知隔阂,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员工的价值认同。
党建引领则为思想引领提供组织保障与资源整合平台。中船集团通过“党员安全示范岗”“支部安全责任区”等机制,将安全生产目标嵌入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在大型LNG船建造项目中,党员技术骨干牵头组建跨部门安全协作组,针对低温材料焊接、气体泄漏监测等高风险环节开展专项攻关,成功将事故率降低67%。这种“党建+安全”的融合模式,既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动员优势,又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职工形成共治合力。
三、当前思想引领实践的困境与挑战
尽管思想引领的理论价值已获广泛认可,但造船企业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多重现实瓶颈。教育内容与形式的脱节严重制约意识形态教育实效。部分企业仍沿用“填鸭式”培训方法,将安全教育简化为政策文件宣读或事故案例播放,缺乏对员工认知特点与岗位需求的针对性设计。某船企调研显示,仅有38%的一线员工能准确描述自身岗位的安全风险点,超过60%的新入职技工认为现有培训“内容枯燥、脱离实际”。这种形式化教育导致安全意识难以转化为自觉行动,甚至引发“培训即休息时间”的消极认知。
代际差异与多元价值观冲击进一步加剧文化认同困境。新生代员工普遍追求个性表达与即时反馈,对传统说教式文化传播方式接受度较低。某船厂对“95后”员工的问卷调查发现,72%的受访者更倾向于通过短视频、互动游戏等新媒体获取安全知识,仅有15%的人愿意参加集中式安全会议。与此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渗透与功利主义思潮,使得部分员工对“舍小家保大家”等传统安全价值观产生疏离感,如何在文化多元中凝聚共识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制度设计与思想引领的协同不足亦阻碍治理效能提升。一些企业虽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但“重惩罚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的管控思维,导致制度执行与思想认同形成对立。例如,某船企规定“发现隐患奖励100元,违规操作罚款5000元”,如此悬殊的奖惩比例虽短期内强化了约束力,却使员工将安全视为被动负担而非共同责任。更有甚者,部分基层管理者为规避问责风险,采取“以罚代管”的粗暴手段,反而激化了干群矛盾,削弱了思想引领的群众基础。
四、思想引领路径的优化策略与实践创新
破解上述困境需构建教育、文化、制度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体系。在意识形态教育层面,应实施分层分类的精准化培训策略。针对管理层,可引入“情景模拟决策沙盘”,通过还原国际竞争中的技术封锁、商业间谍等场景,提升其战略安全思维与危机处置能力;面向技术研发人员,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反窃密技能实训,例如开展“红蓝对抗”演练,模拟黑客攻击与数据防泄密实战;对于一线操作员工,则可依托移动终端开发“安全微课堂”,利用3D动画拆解设备操作风险,辅以每日安全知识打卡积分奖励机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持续性。
文化生态建设需紧扣时代脉搏进行创新性转化。一方面,可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安全文化IP”,如设计虚拟安全大使“船小安”,通过微信表情包、短视频科普剧等形式传播安全知识;另一方面,需重视非正式组织的文化培育功能,鼓励员工自发成立安全兴趣社团,定期举办“安全隐患大家谈”沙龙活动。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的创新实践值得借鉴:该企业将安全标语转化为朗朗上口的方言快板,在车间广播循环播放,同时设立“安全创客空间”,对员工提出的防护装置改进方案给予研发资源支持,使文化认同与技术革新形成良性互动。
制度优化需以激发主体自觉性为根本导向。在激励机制设计上,可建立“安全行为银行”,将隐患排查、应急演练参与等行为转化为积分,积分可兑换培训深造机会或家庭健康体检等服务,实现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的平衡。在责任落实层面,需完善“党建带群建”机制,例如由党员牵头组建安全自治小组,赋予其对操作规程优化建议的直达汇报权限,同时将安全绩效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深度挂钩。舟山某民营船企的“安全合伙人”制度取得显著成效:该企业将安全目标分解至每个班组,达成年度目标的团队可获得利润分红,此举使员工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利益共同体”,全年人为事故率下降逾40%。
五、结语
思想引领为新时代造船企业安全保卫体系注入了“以人为本”的治理智慧。通过意识形态教育筑牢认知根基、文化创新激活内生动力、制度优化保障长效运行,能够实现安全治理从“物理防御”向“心理防线”的质的跃升。未来,随着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思想引领可进一步与数字化手段深度融合:开发虚拟现实安全培训系统,构建员工安全心理画像数据库,甚至利用AI助手进行个性化风险预警。但需清醒认识到,技术赋能无法替代人文关怀的本质,唯有坚守“人的现代化”这一核心,方能在安全保卫体系中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造船强国建设构筑坚不可摧的精神防线。
参考文献:
[1]张怀富.造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数及实证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2]熊奕成.海上交通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国际法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4.
[3]杜健.供电企业安全保卫体系的研究及建立[D].华南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