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战略研究院 马云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郭金龙
资本市场连着内循环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两端,如果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不仅直接导致居民财富缩水、企业融资受限,也损害了投资者信心、加剧对实体经济的悲观预期。当下,资本市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与亟待解决的核心经济问题是一体两面,解决好实体问题,资本市场的困难也迎刃而解。
一、资本市场面临的挑战
目前宏观经济的重要挑战,主要来自需求不足、房地产问题和地方债务三个方面。
(一)需求不足的严峻挑战
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在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供需失衡。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扭转需求下滑趋势,不仅会导致难以完成预期增长目标,还会进一步打击各界对经济复苏的信心,造成总需求不足问题螺旋式加剧,具体问题如下:
一是内需持续疲软。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下滑,8月份全国同比增速仅为2.1%,一线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甚至出现罕见的负增长现象。
二是价格水平持续低迷。中国银行研究院预测,未来一段时间CPI增速将在0.5%~0.6%的低位徘徊,PPI同比降幅在1.8%~2.0%左右。这反映出总需求不足导致的通缩压力正在加剧。
三是投资需求乏力。1-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下降10.2%,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也有所放缓。这表明传统的投资拉动增长模式正面临瓶颈。
(二)房地产市场持续深度调整
一是房地产经济下降影响整体经济增长。自2021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主要指标大幅下滑。这种经济增长动能的持续减弱,必然对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房地产低迷,产业链受挫。以建材行业为例,中国建材(03323.HK)在2023年前三季度取得营业总收入1595.81亿元,同比减少9.48%;归母净利润23.53亿元,同比减少67.26%。反映了上游行业受房地产影响的严重程度。
(三)地方政府债务困局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已达40.74万亿元,债务规模持续攀升,还本付息压力不断增大。债务风险的上升引发了市场对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担忧,损害了投资者信心,加剧了市场波动。根据《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2024)》的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债券发展面临五大问题,其中包括发行节奏偏慢、专项债趋于“一般化”、资金效率偏低等。此外,地方债务问题可能对金融机构造成连锁反应,增加银行等金融股的不确定性。债务化解需要财政资源的重新配置,可能影响其他经济领域的资金流动,对整体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
二、政策建议
货币金融政策作为“排头兵”先行落地,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偿债负担。然而,“货币如绳,可拉不可推”,提振总需求还需其他政策加力配合。后续可配合以下三个方面宏观政策持续发力。
(一)大力促进消费
促进消费是激活内需、提振经济的关键一环。促进消费的策略可从破除制度障碍和加强政策支持两个关键维度展开。这两个维度相辅相成,可以共同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消费促进体系。一是破除制度障碍。必须打破“重供轻需”的体制桎梏,实施一系列革新措施:将征税重心从生产地转移至消费地,激励地方政府优化消费环境而非单纯追求招商引资;财政支出由建设导向和维持性质转向民生福祉,消除居民消费顾虑;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实现转移支付与人口流动的同步,释放新市民的消费潜力和住房需求。二是加大促消费政策力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探索多元化促消费途径,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电商平台合作提高消费券发放效率。扩大公积金的使用范围,使其在更多消费场景中发挥作用,有效提升居民的实际购买力。
(二)在中央层面探索设立“房地产稳定基金”
该基金将专门用于保交房、收储等工作,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强有力的信号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一举措不仅能够稳定市场预期,还能为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在当前形势下,保供给就是稳需求,稳需求则是稳房价的关键。然而,仅依靠地方政府的力量继续优化房地产政策,尽快扭转房地产价格下行预期,效果可能会不及预期,甚至可能贻误战机。因此,中央层面的介入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三)优化发展政策,统筹化债与增长
在防范风险和促进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实施差异化管理,精准施策。以区县为单位制定和执行化债政策,将严控新增政府投资项目的区域范围从省级调整为市县级。这种精细化管理可避免对部分具有投资能力的地方造成不必要限制。此外,加强部门间协同,特别是与环保、规划、审计等部门的配合,破除制度壁垒,盘活存量资产资源。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地方积极性。压实地方政府责任,鼓励其积极盘活资源、加强资源统筹、提高支出效率。对地方政府的创新做法和成功案例给予表彰和政治晋升激励,激发各方化债的创造性。例如,可以设立年度“债务管理创新奖”,对成功通过创新方式降低债务风险的地方给予奖励。
三、结语
资本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引擎,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虽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